('关于全文完结后作者有话想说这件事 (第1/4页)
这男的→哥→妖精基本上是这样的变化。关于第一人称或许没有告诉你的事情。(题外话:希望没有人看了本文觉得自慰百无一用,zuoai拯救世界。这绝不是这个故事想传达的信息。)正文不想写得太直给,这里可以说了:陶然抑郁的主要成因,是她长期否定自己的认知和感受。文中很多次提及,她讨厌说谎也讨厌被骗,但她自己又在成长的过程中变得说谎不眨眼,其实已经在暗示她从某个时间点开始就在持续欺骗自己。比如,继父不是坏人。比如,她感觉不到继父的异样。比如,就算真的感觉到什么,那也绝对不会是对她有性欲。正文前期用自慰防范抑郁复发,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路径依赖。她第一次尝试自慰,找回了信任自己的感觉,那种能cao控自己的力量感,在当时正好可以制衡她的抑郁情绪。所以也可以理解为,她依赖的其实不是身体快感,而是那个像时钟校准一样,用自己的手把身体和心统一、协调起来的瞬间。但就像她错误归因了mama的死一样,她也误会了自慰对她产生帮助的真实原因。钟意一直知道她对自慰的依赖。但由于他无性恋视角的限制,他下意识把陶然的动机划进盲点,以为她需要的是性,那么就想尽一切办法让她得到性。让陶决用手帮她,并不必要,实际更没什么效果,否则她也不会紧接着就急转直下要跟继父极限一换一了。它不必要,却必然发生。写这一段的时候,我感觉他们三个在玩笔仙,没有人使劲,又好像都在使劲,最后招来了很糟糕的东西。38章那句meta独白(“像我这样的骗子,如果成为第一人称小说的主角,是连心理活动都不能相信的。”)发生在陶然意识到陶决已经不惜和她做到最后一步之后。从陶决的角度,只是心不甘情不愿的未雨绸缪,但对当时的陶然而言,他容许这个可能性存在,就是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她一向知道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是不可信的,这没什么,可是因为陶决的背叛,她已经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相信了。也许从上帝视角,陶然一直有更好的选择,比如及时就医,比如报警,比如那天收缴她哥手机而不是直接把她哥睡了(笑)。但从她的第一人称视角,每一步都是走投无路。她总是被架在那些不上不下的时刻,像哥哥始终没来的机场,像无法忽视mama期待的感恩节的床,没有人给过她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准备,于是她也只能养成了就近抓起一个选项的思维惯性。直到后来,钟意拿自己跟她赌,逼她跳出惯性:原来还可以不要选择,不要回答,就这么直直地朝它撞上去。至于陶决,他覆盖的是钟意不拥有的部分,把自己耻于面对的情欲抖落出来,以此肯定陶然的感受。一个帮她抓住掌控自我的力量,一个帮她找回与真实自我的连接。生来便有的剑与盾终于回到她身体里,准备好开启boss战啦:)关于陶决。一个在他妹回忆里熠熠生辉光芒万丈,什么角度都很酷的哥。陶然觉得他被mama偏爱。但正是这份偏爱,让他形成根深蒂固的认知:你要有价值,要有用,要做过值得被爱的事情,才配被爱。这也是为什么他如此痴迷于做一个完美的哥哥。他一定要做些什么,再从meimei的反馈里寻找自己值得被爱的证据。陶然对这个很敏锐,她不想参与这种价值与爱的交换,宁愿不要接受他的价值。陶决以为价值被退回,天塌了,爱没了,殊不知无条件的爱就是主打一个白给,像他自己对他妹一样。陶然有陶决,陶决没有陶决。兄长破碎的废墟里长出了完整的meimei。她嫌陶决执迷不悟,但如果她像陶决一样,从来没得到过足够的安全感和无条件的包容,她也不会成为一个难以被轻易击倒的、张牙舞爪闪闪发光的人。关于钟意。钟意和陶决一样,没得到过无条件的包容。姑妈是个称职的监护人,只是并不把他看作家人。梦中的if结局里,其实只要有人照看,他早就可以出院,但最后接他出院帮忙康复的是素不相识(而且闷着大招)的陶决。钟意是透明无色的。他的讨人喜欢温柔合群,都是生存模式,用以避免自己站在容易被舍弃的立场。如果没有和陶然相遇,在这个故事的背景下继续发展,他应该会比现在更有“人味”。柔软、无害、没开窍、不喜欢凸显性征、缺乏常规意义的男性气质,这些特质或许与无性恋重合,但并没有真正的因果关系。实际就像番外二', '')('关于全文完结后作者有话想说这件事 (第3/4页)
写的,是他在与陶然相处期间,有意无意地按她的喜好定制了自己。比起什么团宠什么风云人物,他只想做她长不大的彼得潘。我经常用“狡猾”来形容他。其实他能显得比陶决更有安全感,仅仅是因为比陶决多了一种底气,或者说觉悟,认为自己总有办法变成陶然喜欢的样子。……然后就在番外一,空前绝后地盛大破防了。血缘怎么变?重开吗?重开吧(。关于陶然。整本书都是她的故事,好像不太需要我多说。直来直去,不服就干,有一种被散养长大的粗糙野生感。但又敏锐,锋利,早早看破陶决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价值交换,也早早看破钟意天衣无缝的生存模式。看破却不评判,不插手,喜欢的部分就接受,不喜欢的部分就拒绝。只根据自己的喜恶给出反馈,让对方来适应自己,主动变成最能贴合自己的形状。陶然的然是理所当然的然。正文基本都是心结没解开的debuff状态,她的本质到番外才开始体现。我觉得很了不起的一点就是,她在减益状态下都能说出54章那句“我会赢”——我会比你们中的任何一个,都爱我更多。番外一呼应的也是这句“我会赢”。足够爱自己之后,也拥有了去爱身边人的余力。岁月安稳,她燃料充足,爱谁都灿烂,爱几个都饱满。关于他们仨,以及为什么非得是他们仨。构思阶段有反复思考三个人在一起的必要性。毕竟深刻的感情都排他,不争不抢不代表心甘情愿做二分之一。这种排他也不仅限于性缘关系,多子女家庭吵谁最受宠能吵到入土(。而且这文的基调一不小心被我搞得怪沉重的,很难用“哎呀3p就是做起来更刺激嘛”之类的理由随随便便达成三人幸终。思考的结果是这句话:Nothavingsexdoesn039tmakeacoupleanylessofacouple,justashavingsexdoesn039tmakeafamilyanylessofafamily.相爱的人不会因为性关系的缺失而被判为不相爱,血脉相连的家人也不会因为性关系的存在变得不再是家人(注:后半句仅限双方身心成年知情同意,其它情况请尽快逃离并报警)。性不代表什么,不剥夺任何权力和身份,不赋予任何权力和身份。很幼稚,理想化,也不正确,但我就是想这么写。无性恋作为无性恋固然存在感知差异。血亲作为血亲固然存在道德问题。无法改变的出厂设置决定了这个人的本质,这里没有需要被补全的残缺拼图,没有人因此而“不够格成为唯一”。关系的形态、爱的形态,也不只有“唯一”。正文三个人的视角来回切换,每个人都困在自己的叙事当中。正文结束后,三个人的视角相互融合,变得更加能够相互理解。钟意得不到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血缘,陶决得不到心意相通纯粹真挚的爱情。他们的确在爱同一个人,但并没有在抢夺同一份爱。就算偶尔还是会想象自己成为唯一的可能性,心里其实都明白,真的缺了个谁,未必是最好的结局。爱着同一个人而建立起的接纳和认同,也给他们带来了另一些与那份爱同样美好的东西。番外三的最终走向,对我是个意外。原计划最后一章的内容与现版本完全相反,他们出发去roadtrip,车子开上州际公路,陶然猛的一脚油门出去,把婚礼誓词吼进风声里。常识告诉我婚礼是圆满。三个人的关系写下定义,哪怕无人见证。真的写到,发现他们好抗拒被定义。明明有比定义更亲密、更独一无二的东西。磨合十年,没有人在关系里失去自我,大家都保留了自己的本质,也不再害怕表达本质。只需要一个微不足道的契机,陶决敢袒露自己阴暗极端的考量,钟意敢承担被否定真心的风险。最好的信任关系,莫过于熟识十年,我还有你们不知道的秘密,你们听到了也不会太意外。而陶然,十年后的版本要圆融一些,多了很多成年人的智慧。虽然直到最后也没意识到自己被误以为出轨(……),但强大的直觉早就让她看清三个人现阶段最深层的需求。给陶决的是能变成戒指的耳钉,给钟意的是串着戒指的项链,给她自己的是戒指本身', '')('关于全文完结后作者有话想说这件事 (第4/4页)
。可以晒得没有后顾之忧,可以不被定义所捕捉,可以成为定心的锚点。变化却恒定,形态各异却本质同步。不必牢牢栓死,也自信不会走散——第一个十年,我们还是我们。下一个十年,我们还会是我们。关于大家的名字。兄妹都是那种直接用拼音很难被歪果仁读对的名字,有英文名会省很多事。陶然的Heather是mama起的。mama当时在看的玛丽苏小说女主角叫这个名字,于是就这么决定了(。陶决的June是他自己起的。发音接近本名,也因为有人正好生在六月。钟意这边要从上一辈说起。他爸爸和姑妈(也就是Evelyn)分别叫钟蓝X,钟紫X。Evelyn办监护手续之前,钟意已经叫钟意了。Cyan是Evelyn接他来美国之后起的名字,一种青色,非说有什么深意的话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希望他比他爸幸运一点。(然而在某个结局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倒霉,从恋爱脑的爸和精神疾病的妈身上完美遗传了双方特点。)关于对彼此的称呼。平时互相叫全名偏多(除了那个自己没哥天天喊哥的),下记另外一些频次较高的称呼,每行第三个是场景限定。陶然→陶决:老登/兄dei/哥哥(你肯定已经知道是在干什么的时候)陶决→陶然:小登/债主/乖乖(你肯定也已经知道是在干什么的时候)陶然→钟意:Bro/Boyfriend/Fluffy(被会心一击忍不住rua他的时候)钟意→陶然:Partner/Girlfriend/Love(两个人私下贴贴撒娇的时候)陶决→钟意:那谁/她对象/钟Cyan(血压冲破天灵盖的时候)钟意→陶决:陶决/哥/June老师(不耐烦到要离家出走的时候)关于钟意的性取向。写了这样的角色,我感觉我应该说些什么,虽然没想到会需要单开一段用来解释。钟意是heteroromanticasexual,异性浪漫倾向无性恋。剧情写到一半搞科普很出戏,所以最后决定只用侧面描述。我自认为写得很明确,他不是aroace(无浪漫倾向无性恋),喜欢陶然就是喜欢陶然,不存在混淆友情和爱情,更不存在勉强跟她谈恋爱。性对他来说,是陪她做她喜欢的事,就像有的人不吃辣却为对象学会做川菜。看到过一些说他对陶然根本不是爱情的评价。人类判断爱情是否存在的标准是什么呢?生活中一些之前想不通的事情,开始变得可以理解了。好希望谁都不要用性来反证爱的存在。可是爱又太虚无缥缈,少了rou身的温度来为它落地,像抓不住的幻觉。最后的最后,关于无性恋。大家裤子脱到膝盖,想必没人要看写小说的科普性少数知识。如果你对这个群体感兴趣,我的建议是自行搜索,自行感受,自行判断。从我这里只会获得非常主观的二手信息。如果你实在想看看非常主观的二手信息,那么:人在成为任何性别、拥有任何性取向之前,都只是同样普通的人。无性恋并不浪漫美好柏拉图,也不是什么脱离低级rou欲的顶级纯爱。甚至,在被有性恋占据了话语权的叙事里,常常是捂不化的冰、养不熟的猫,不得不在有性恋伴侣以性欲验证爱情的逼问下一遍遍剖腹取粉,最后只验证了对方短暂满足后“你以前只是没遇到我”的结论,和分开时“你根本就没爱过我”的控诉。这样听起来好像无性恋永远是受害者。其实如果你去听另一边的叙事,说不定听上去更加委屈,说自己遇到了NPD。小说作者可以让角色的视角融合。回到现实,每个人还是只陷在自己的视角当中,在不存在对错的问题里争论对错。这样其实很好。我常常觉得,一个大家都同等自私的世界,远远好过一个永远只有固定一部分人自私、固定一部分人无私的世界。毕竟这个狗屎一样的世界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但每段关系都有大同小异的内核。希望大家都能勇敢地互相伤害,让这个狗屎世界快点完蛋。Overandout!*micdr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