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爱站书 > 女性文学 > 经营古镇,员工都是古穿今 > 经营古镇,员工都是古穿今 第159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经营古镇,员工都是古穿今 第159节(1 / 2)

<div id="novelcontent" class="novelcontent">他们烧了那一窑素胚之后,就开始了小批量的上釉二烧,因此过程被大大的缩短了。在第二窑,终于烧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孔雀蓝釉琉璃瓦。

张大郎和张二郎激动不已,那么美丽的色泽终于重见天日。

不过因为只是几块瓦的小样,所以他们还觉得不保险,重新用这个确定的新配方烧了第三窑,也就是现在还在烧的这个。所有人都以为他们是用现代窑来烧,包括老周在内,但其实真正的孔雀蓝釉琉璃瓦在那个古法窑里!

天然古法,需要对自己的火候、控温、经验无比的信任。

但这一次,两位张师傅都觉得没问题。

路晓琪挂了电话后还有些唏嘘。

啧啧,现在她也算是经历过商战的人了。

……

老周的被抓如同一道轻微得不能更轻微的涟漪,很快就消失了。

第二天,清河古镇的官方号忽然又发布了一条新的公告:

【想要见证失传的古法工艺被复原吗?想要看到真正的孔雀蓝釉琉璃瓦现世吗?3月1号下午两点,来直播间一起见证奇迹的诞生!】

这条公告一出,网友们都沸腾了!

孔雀蓝釉琉璃瓦!就是这个东西搅得这段时间的网络世界不得安宁,贡献了一条又一条的热搜,让一个跨国企业变得风雨飘摇,让许多景区变得风声鹤唳。

而现在,它终于要出现了?

三天后,3月1号的下午两点,清河古镇的直播间准时开启,一下子就涌入了几十万人,差点把服务器给搞宕机。

【卧槽,这就是顶流的魅力吗?】

大家现在戏称孔雀蓝釉琉璃瓦为顶流。

【我草,我看到了什么?那是不是国家电视台的logo?】

【你山顶洞人啊!昨天央妈就发布了消息要和清河古镇一起直播孔雀蓝釉的开窑。】

【见证历史or见证翻车?】

【央妈都来了,我觉得这次估计真稳了。】

【服务器挺住啊!卡死了!】

弹幕瞬间如瀑布般刷过,在线人数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飙升,数字疯狂跳动,直播团队负责人看着后台飙升的曲线,手心都捏了一把汗。

这一次的主持人不再是刘蝉,而是换了国家电视台的一位记者。

路晓琪当然也在现场,她身边陪着从晋省赶了回来的宇文恺、放下手中工作的苏隽、向齐向明以及易教授、林教授、金教授等几位。

国家电视台的记者笑容亲切,口齿清晰,往那儿一站把梅山村都衬得高端大气上档次了一点。

她正在介绍出席今天开窑的两位专家:

“我们还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两位在古建筑保护与传统工艺研究领域德高望重的专家,一起来见证今天清河古镇的这次开窑。一位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著名古陶瓷与古代琉璃研究专家——梁文博教授!另一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琉璃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秦立轩大师!”

两位专家一位儒雅书生气,一位看着就是常年和泥土、窑火打交道的人,腼腆地和镜头外面的观众打了个招呼。

【哇,清河古镇这次真是下了血本了,不仅把国家电视台请过来了,居然还请了两位重量级的嘉宾。】

【真的是梁老!我的文物鉴赏课教材就是他编的!】

【秦大师是我们晋省琉璃界的扛把子!】

【一个学界泰斗,一个业界大师,清河古镇这次看上去是很有信心啊。】

【笑死,清河古镇估计是被上次京冶的事情闹怕了,索性找了最权威的人来做见证。这两位可没法收买。】

【啧啧,要是翻车了,绝对是史诗级的,清河古镇这次丢脸就丢大了!】

路晓琪转过去对几位教授真诚道谢:“多谢几位教授,要不是你们帮忙,我们清河古镇可请不来梁老。”

她又转向宇文恺,露出笑容:“还有宇文老师,居然帮我请来了秦大师。”

当时她已经得到了消息,知道张大郎和张二郎他们已经烧出了孔雀蓝釉的样瓦,便拜托几位教授帮个忙,可否请一位在学术界和文物界真正权威的专家来,为它做鉴定。

没想到,几位教授直接把梁文博请过来了。

而且,因为他们邀了梁文博这件事传开,被国家电视台知道后便也想要加入进来,办一场直播。

更没想到的是,本来还在晋省停留的宇文恺听到这件事后便飞了回来,还直接把晋省琉璃第一人的秦大师给请来了,于是便造就了这样的场面。

规格一下子就高了起来。

这是凭清河古镇自己请不来的。

宇文恺负手于后,淡淡一笑:“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几位教授也都含笑说:“举手之劳而已,小路不用放在心上。”

易教授补充道:“你们之前关于斗拱的那几场直播梁教授都看过,他觉得你们做得很好,这才愿意过来。并不单单是我们的功劳。”

这时候,那边的主持人已经开始在问两位专家一些问题,比如这次开窑是不是一定能烧出孔雀蓝釉琉璃瓦。

梁文博笑着摆摆手:“这可没法保证,这窑炉里面的事情啊就像是最近的天气,充满了变数,不到最后揭开窑口的那一刻,谁也不敢打包票说一定如何。”

一直沉默坐在旁边的秦大师也开口了,他的声音带着晋地特有的浑厚和朴实:“梁教授说得在理!我们这些干窑火的,最明白这窑门开之前心里那七上八下的滋味。”

他们说话的时候,评论和弹幕也一直都在刷。

【不错,知道事先先不把话说死,免得待会儿丢脸。】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