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十几、几十个子女,而他却仅有一个公主,按照子女们赐封食邑的总和算,只加封三千户还是少了。 宗室和百官都知他疼爱独女,并没人不识趣地阻拦。 只是,先皇赐封魏姝三千食邑后,却并没就此停止,之后更是断断续以各种理由为魏姝加封,什么“昨个儿天上突然有几颗星星特别明亮,李道长说是吉兆,为崇宁公主加封食邑。”“崇宁公主孝心可嘉,朕心甚慰,为崇宁公主加封食邑。”“今年天灾,千秋宴就不办了,仅为崇宁公主加封食邑……” 加封到最后,魏姝的食邑从三千户,直接变成了两个上县。 别看只是两个县,人口却比福王的一个郡都要多,而且,这两县均以矿脉丰富闻名,全国上下正挖掘的一百多处矿脉,仅此二县,就占了二十几处。其中尤以铜矿最丰,全国每年铸造铜币所用的铜,几乎都出自魏姝的封地。 公主不同于亲王,一般不亲自治理封地,而是由朝廷下派属官帮忙治理,但封地上的所有税银及其他杂税,却统归公主所有。旁的税暂且不提,单单矿税,以十税二,也就是说,近三十个矿脉每年的产出,十之其二都归魏姝所有。十几年的积累,可想是笔多大的数目。 因为魏姝平日里衣食住行都极尽奢靡,福王还以为,这些钱一半被她挥霍去,剩下的则被她带上了船,没想到却是不声不响地藏在封地,怕是连嘉王都不知晓这笔钱的存在。 不过福王也能理解,西北对魏姝来说人生地不熟,嘉王能善待她还好,万一夫君待她不好,这些钱至少还是个退路。 福王叹了一声道:“都是叔叔瞎担心,乖侄女什么时候缺过钱花?” 为魏姝治理封地的属官名叫高霖,原是先帝身边的掌印太监,虽是个太监,却颇有才干,为人又忠心,因此才被先帝选中,为魏姝管理封地。魏姝把税银交给对方看管,倒也安全。 虽然魏姝看起来不大像是在骗人,但为了谨慎起见,福王还是又说道:“事不宜迟,要不现在就派人去取钱来?” 魏姝毫不迟疑地应下,让人先准备笔墨,稍后便给高霖写下亲笔信,让人凭信去取。 魏姝顿了顿,又对福王道:“不管那些水匪藏身何处,总归是要吃喝拉撒的,既然要吃喝拉撒,便免不了会与普通人产生交集。 “除了之前说的,替我追回嘉王和陪嫁者,可得被劫走的一半陪嫁外,还要二叔另为我发布悬赏,征集水匪的线索,但凡线索可靠者,赏十金饼,事后若能成功抓捕到水匪,不拘最后有没有找回嫁妆和嘉王,都会根据抓捕到的水匪人数,另行再赏。” 福王自然也是想帮魏姝追回嫁妆,救回嘉王,好将功补过的,眼下既然钱的事有了着落,自是积极应下,亲自去拟悬赏的告示。 魏姝这边在写完给高霖的信后,把亲笔信和身上的其他信物一并交给谢闵,让他随福王的人一起去取钱。随后又请福王派人,把徐子期和昭儿等接来凤阳城。 待船上的人全都来到凤阳城后,魏姝又让他们仔细回忆昨晚遇到的水匪的特征,虽然众人当时都很惊慌,却也留意到了不少醒目的特点: “一个水匪左手手背上长了三颗痣,刚好连城一条线,他拔刀的时候我看见的。” “当时站在我身侧的水匪,左臂衣袖上不停有血渍渗出,左上臂应该是受了伤。” “我当时根本不敢抬头看水匪,只低着头,看见其中一个水匪的脚特别大,腿却很短,瞧着个头应该不高……” 魏姝让人把这些一一记录下来,并把谢兰臣的画像和靺鞨人的特征也加上,随悬赏告示一起发往漳州各地。 很快,各地便收到悬赏的告示,加之官府突然大肆雇佣民夫,整个漳州瞬间轰动起来,连偏僻的乡野间,都听闻了崇宁公主被劫走嫁妆的事。众人一边惊叹水匪大胆,一边忍不住为悬赏动心。 崇宁公主乃先皇独女,陪嫁多到水匪敢冒着被诛族的风险去打劫,可想这笔陪嫁有多丰厚,而且,那些陪嫁多属宫中御供,是有钱也难买到的。因而一听说帮崇宁公主追回嫁妆,便能分得一半,不少有能力的乡绅豪富,纷纷开始集结护卫,主动参与搜捕。 而那些普通的百姓平民,不敢肖想能分得公主的嫁妆,但听说只用提供线索,便能得十个金饼。十个金饼约有百两,也就是近一千两的白银。普通人家,一整年也花销不了二十两,那可是整整一千两! 官府之前不是没有下发过其他悬赏告示,赏钱也不少,但却要求必须抓到人才能领赏。但由于被悬赏通缉的嫌犯,大多是穷凶极恶之人,普通人也只能望洋兴叹。 但魏姝的这条悬赏却不用抓人,只用提供线索,便是线索不对也不会受到处罚,那这笔钱岂不是跟白捡的一样?而且,若抓捕成功,不论是抓到一个水匪还是十个,事后还会再赏,简直是想都想不到的好事。 于是,在丰厚赏银的激励下,整个漳州人提起水匪,就像是妖怪见了唐僧肉,大人小孩都瞪大了眼,整日在街头巷尾田间林中,四处闲逛,但凡瞧见个面生的,立刻便悄悄跟上,观察对方有无可疑之处,甚至连晚上做梦,有人都还在念叨水匪们的体貌特征…… 第50章 50、贼喊捉贼(补三千字) 另一边, 放魏姝等人离开后,水匪们料到天亮后,魏姝很可能会求助福王封锁渡口, 又因魏姝的宝船目标太大, 在江上很容易被发现, 于是水匪在把船往前开出一段距离后,拐进了一条隐蔽的支流,随后便弃船上了岸。 岸边有一早就备好的车马,一众水匪忙上忙下, 终于赶在天亮之前,把魏姝所有的嫁妆都搬下了船, 又赶着车,把嫁妆和谢兰臣一起带到了某座山上。 山上有一处废弃了的匪寨,寨子附近山林茂密, 倒很隐蔽。水匪们明显在此提前准备过, 寨子虽然破败, 却有新修葺的痕迹, 勉强可以住人。 魏姝的嫁妆仍装在车上,停放在寨子中的空地上, 被连车带嫁妆一齐看管起来。 随后水匪们直接当着谢兰臣的面,揭开了蒙住头脸的面巾,果然如魏姝所料, 这些水匪一半是大安人,一半乃靺鞨人。 谢兰臣一眼便认出了几个熟人。那些靺鞨水匪,大部分都是哲术的左右护卫, 在船上被谢兰臣用刀抵住脖子的那个, 是最常跟随哲术出入的, 名叫兀那恒。 除此之外,在大安的那拨人里,谢兰臣也瞧见一个熟人——警告兀那恒不要节外生枝的那名水匪,竟是曾和谢兰臣在宫宴上比试过射柳的、禁军指挥使洪廷。 这些人这么大喇喇地在谢兰臣面前展露面容,明显是心里已经把他视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