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爱站书 > 未来科幻 > 不良臣(科举) > 分卷阅读25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255(1 / 1)

“我扰乱朝纲?”江牧哂笑一声,“不知丞相何出此言,我又如何扰乱朝纲了。” “陛下政事不通,国政不明,可江大人却要陛下此刻理政,一来惹陛下烦忧,二来朝政混乱则百姓不安,还说不是扰乱朝纲?” “呵,丞相好利的一张嘴。”江牧嘲讽的勾起嘴角,“丞相未曾放权与陛下,如今却来说陛下不通朝政,如此颠倒黑白,岂非强词夺理!” “哦?既是如此,如今有外寇犯我海域疆界,来势汹汹,陛下若是真想理政,臣便请陛下御驾亲征,如此定能鼓舞军中士气,不知陛下敢否。” 第91章 失踪 “丞相好荒谬的言论。”江牧冷笑一声, “陛下乃万金之躯,怎可亲涉险地?” 谢良臣亦不甘示弱,回道:“江尚书此言差矣, 殊不知本朝开国之□□皇帝,文稻武略,当初未及御宇时便亲上沙场迎敌,由此文成武将无不心悦诚服,今既有贼寇犯我海疆,若是陛下能亲率大军退敌, 必能让武将们心悦诚服,如此陛下威望大增,以后处理政事也会得心应手, 此为臣之忠言逆耳者也。” “你这分明是强词夺理!”江牧气得胸膛一起一伏。 谢良臣见他词穷只会扣帽子了,于是便朝上一揖道:“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融安帝双手紧握着龙椅的扶手, 十指骨节发白,看着谢良臣的眼神里既有羞愤又有不甘。 “丞相既有此言,朕亦有意亲征,江大人不必再说了。” 哼, 他就不信, 自己若是亲自领兵, 难不成还打不过一群色目蛮夷? 等到时大军得胜归,必定能由此拉拢一批将士为他所用, 如此谢良臣所凭恃之人必定减少,而他正可趁此机会要求亲政, 此乃一举两得。 “陛下!”江牧还要再劝, 谢良臣却开口道, “既是如此, 那便请陛下早做准备,领军出征。” “散朝!”大殿太监一甩浮尘,站在台阶上拖长声音唱道。 融安帝要御驾亲征,朝中大臣们皆议论纷纷,谢良臣走在御道上,江牧从后方追上来挡在他面前,双目赤红:“你这贼子,窃夺皇权,害我陛下,你不得好死!” 对于这种情绪失控只能骂街的人,谢良臣向来不屑与之争辩,因为纯属浪费时间,故而朝旁使了个眼色,即有两个羽林卫上前,将江牧架起。 “江大人似乎神智不甚清醒,你们送江大人回府,同时让御医往江府探病,另江大人这几日不必来上朝了。” “乱臣贼子!你不得好死!唔!” 后头江牧还待要继续骂,却被人堵了嘴拖走,而之前跟在江牧身后一起进谏,表示想要他还政的官员们,此时见谢良臣看过去,皆纷纷低下了头。 融安帝御驾亲征,各部当然倾力配合,军队、物资一应所需,皆在出发前调集完毕,唯一的乱点还是融安帝。 自从他说了要御驾亲征之后,两宫太后死活不同意,道他若有闪失,则国朝危矣,毕竟江婉所生大皇子如今也才不过两岁而已。 可融安帝心意已决,便是两人以死相逼亦未能换他回心转意。 江牧在发了几日的疯之后也冷静下来,进宫再次相劝融安帝,哪知结果仍是一样,无法,他便又请旨,道要随军出征。 谢良臣准了他的的请求,同时传令广东水师提督,要其好生辅佐,又去信琼州水师提督林苍,要其做好策应配合的工作。 十日后,一切准备完毕,融安帝在祭坛告天之后,带着江牧并几位从将,领大军往东南沿海而去。 前方开始打仗,这边本朝第一次男女同考的官吏选拔考试也开始了。 这些年来,科举已经不再是官员入朝为官的唯一途径。原本之所以有科举考试,就是避免如早期历史一样,只有世家大族、公卿王侯出身的子弟才可入朝为官,而是让寒门子弟也有了晋身上层的机会。 如今要废科举,自然也得有类似渠道进行替换才行。 所以谢良臣便以前世初等、中等、高等学府学历为参照,再辅之以部门特考,制定了一套人才选拔模式。 且因为如今新学推广尚未完全普及,国中只学儒学的书生仍旧不少,所以谢良臣也特地让学部官员们分了文科、理科。 所谓文科即只学四书五经的学生,至于理科就不用说了,那便是各个专业都有细类化分的新学毕业生。 从小学到大学起,学部改往日的县试、府试、院试、乡试、甚至会试等,全都称之为升学考试。 凡学生就读各年级,经考试合格,即可升上高年级就读,同时从初级到高级,每阶段考试难度也依次增加,如此便能筛选出合格的人才。 当然,若有人天资不凡,也可跳级,只要考试通过即可。 这次选拔考试,便是文科学院与理工科学院的学生们在取得学历证明之后,首次参加朝廷组织的选拔考试。 这次出缺的部门不少,因为谢良臣降低原本官员致仕的年纪,由原本的七十岁,下调到了六十五,再加上官员考核法的实施,每年都有不少官员会因为懈怠工作而被撸掉官职,所以朝中官员如今也开始呈年轻化。 各部门要招什么样的人,考试的卷子上便出什么题,不过虽是有差别,试卷内容有些地方也是差不多的,比如公文写作,逻辑思考能力,常识问答等等。 因为是第一届考试,所以地点选在了京城,若是举办成功,以后再由各部门甚至各地方自己组织人员选拔考试。 谢良臣巡视了文、理两处考场,发现两边考生的气氛全不一样。 文科那边,几乎与谢良臣当初参加乡试与会试差不多,书生个个都身穿儒衫长袍,头戴纶巾,写字的文具也仍是用毛笔、砚台。 而理科学生这边,因为经常涉及到验算、草图、作画等等各种解题步骤,因此大多学生所用的都是硬笔,也就是那种需要蘸墨水写的简易版钢笔。 这种笔据是由徐州一位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造出来,最开始他也只是觉得毛笔在以尺校直时画图不方便,于是便造出来自己用。 哪知同院的学生们见到了,纷纷表示愿意出钱来买,后来这位学生看到商机,便一边读书,一边对此原有的笔进行改良,最后推出市场的便是如今这些学生们在用的这种。 那名学生谢良臣知道,因为他这笔销量不错,所以赚了不少钱,加上他本来就醉心手工机械,所以并未来参加官府选拔考试,而是当他的工厂主去了。 谢良臣听说消息,还特地命工部发了奖励的通告下去,另还有一个纯金的小锤子,上头刻着“巧夺天工”四个字。 那学生得到了这把金色的小锤,引以为傲,据说常在人前炫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