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爱站书 > 其他题材 > 长寻坡[种田] > 分卷阅读259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259(1 / 1)

。 企业的管理人员紧紧的握着黎阳他们的手,万分感激他们的出手相助。 双方分别后,黎阳他们回去痛痛快快睡了半天,再次给海城打电话的时候,谭厂长对他提出了表扬,说是农机厂收到了那家企业的感谢信和锦旗,厂里决定给他们每个人发了一笔奖金。 这才回去几天……黎阳心里想,这办事效率是真的快! 假期里,其他人都去打工,黎阳和陈泽默还有徐国华一直关在地下室,他们按照设计图改动了好几个型号的逆变器,通过最初实验的只有两个,还有几个复杂的检测这里做不了,得想其他的办法…… 才到这里几个月,人生地不熟,学校放假,黎阳首先想到的是老师,他最熟悉的就是卡尔教授了。 正好手里有教授的电话,黎阳试着拨打过去。 结果是非常令人高兴的! 卡尔教授和他的合作伙伴在郊外有自己的实验室,是非常规范的科学研究基地,不是黎阳他们的地下室能比的。 黎阳他们三个带着东西过来,一个逆变器在实验中出现了毁坏,另外一个虽然成功了,但是得到的数据也跟预想的有差距。 卡尔教授并没有干涉他们的实验过程,直到结束,才问道:“这是你们自己设计的?” 黎阳点点头,“还是半成品……” “很好。”听了他们的研究思路,卡尔教授道:“这种串联的设计不错,已经成功了一半,要尽早提交专利申请,保护好你们辛苦的果实。” 黎阳三人愣了一下,接下来都高兴坏了,这无疑是对他们研究和学习的肯定,接下来要更加努力! 在学校时,卡尔教授接触起来并不是多么热心的人,但是这次不仅借实验室给黎阳他们用,还主动提出让他的秘书帮忙准备申请材料。 黎阳表示感谢的时候,卡尔教授说也需要他的帮忙,希望黎阳能够帮他在国内寻找一位朋友。 黎阳答应下来,但是等他拿到那张发黄的照片时就愣住了,照片是两个勾着肩膀的少年,栗色头发的那个他不认识,黑色头发的那个可不就是年轻时候的许琰老师。 而他曾经见过跟这张照片一样的另一张,就摆在许琰老师的办公桌上。 作者有话要说: 卡尔教授的爸爸是原来苏联援助的那批人,回到俄国后,去了被苏联影响的东德,一直没联系上小伙伴 原来大纲他和许琰老师是一对CP,后来想了想放弃辽,现在是多年未见的好盆友 第142章 三十多年前, 卡尔的父亲是苏联第一批援建项目的工程师,跟许琰的父亲是同事,卡尔教授是在东北出生, 跟许琰一起长大, 直到六几年的时候,他们一家回国, 从那之后再也没有见过。 黎阳手拿着电话, 听许琰老师在对面说话,“我还以为他在俄国, 托人找了快二十年……” 卡尔的母亲是一位德国的姑娘,因为一些特殊原因,他们一家回国后不久又辗转到了当时东德, 卡尔也曾经寻找过儿时的小伙伴, 可阴差阳错的是,许琰的父母病逝后,他改成了名字,随母姓,从北方搬到了海城, 这些年卡尔的寻找也都落空。 因为父亲的影响, 两个人小时候都对汽车着迷, 约定好以后一起去德国和美国留学, 分别汲取两个国家的长处后在一起造最厉害的汽车…… 少年时候的梦想炙热而又天真, 长大后两个人都遇到了很多事情, 虽然万分艰难,但依旧记着曾经的诺言。 但戏剧性的是, 按照约定应该去美国留学的许琰为了找小伙伴去了德国, 因为同样的原因, 卡尔在德国等了几年后,去了美国,两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里错过了…… 回国后,一直奔波在各种项目之间,许琰多次去往俄国,都无功而返,直到黎阳给他打电话,这才知道找错了地方。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许琰曾经在报刊上看到过卡尔教授,上面介绍的是卡尔教授和他的团队的新成果,许琰甚至还跟自己的学生讨论过相关信息,他压根没想过那大胡子下面是一直要找的人。 别说他了,就是一周要听卡尔教授三次课的黎阳也没认出来,大胡子和照片上的清秀少年相差太多。 卡尔教授已经坐上了去往B市的飞机,许琰挂了电话去接人,黎阳心里一时难以平静。 但有一堆申请材料等着完善,黎阳也没有感慨太长时间,收拾心思,又投入到实验之中。 1995年农机厂在谭帅的带领下开始展露头角,十几种农用机械销量猛增,除此之外,生产的柴油发动机和压缩机备受好评,还登上了海城的报纸。 通过电话,黄立安将报纸上的内容读给黎阳听,然后按照黎阳说的,将报纸保存下来。 因为黎阳在读书,谭帅少跟他提厂子的事情,只有大的变动说两句,俩人通话时间一般都很半夜,黎阳在电话亭里站着,因为周围的住户都睡觉了,他只能压低声音,有时候说着说着,电话那边就传来了谭帅的呼噜声。 兼顾着农机厂和物流公司,谭帅的工作十分繁重,每天吃住在工作单位,忙的不可开交。 黎阳当然清楚他的工作繁重,他分担不了,干着急也没用,只能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第二学期,黎阳他们听课顺畅起来,从中国回到德国的卡尔教授终于刮掉了胡子,英俊的脸庞露出来,不光黎阳,其他同学也都是目瞪口呆。 新学期,课业依旧繁重,随着逆变器的专利申请成功,黎阳又开始翻译各种刊登出来的技术研究报告。 这些报告大都是机械和电子技术相关,跟农机厂现在的研究倒是没有太大关系,主要是这些应用技术是他们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早点弄清楚,以后能少走很多弯路。 同时,随着翻译的文献越来越多,黎阳的德语水平也得到了飞快的提升。 每周末,放假的徐露露会来他们租的小房子,他们几个人把菜收拾好,招呼一声,黎阳从地下室里钻出来,再动手做菜。 吃饱喝足,徐露露会抽查黎阳的翻译工作,指点出其中的一些错误,黎阳再进行修改,总的来说,准确率越来越高了。 这东西翻译起来很麻烦,黎阳不是没想过要找徐露露这样的专业人士,但想到费用就打了退堂鼓,决定还是自己加把劲。 这些文献和期刊大都在图书馆,特别重要的内容,黎阳会把德语原篇复印一遍,然后再翻译,另外一部分则是直接翻译下来,标注好,如果有不对,以后还能再查缺补漏。 下半年,黎阳在新闻上看到了组串式光伏逆变器开始大规模的应用,逆变器的未来市场十分广阔,他和陈泽默还有徐国华等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