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镇抚使宣周来时,一切都打着听闻濯指挥的原则办事,到头来,抓到的人他自己心里根本没底。 他们没这么办过案子,手上也没有证据,锦衣卫如日中天的时候早已成了历史,时隔两年再度被启用,这其中拿人的边界不好把握,就这样提个人回去审问他也没办法向上头交差。 “下官愚钝,想多嘴一句。”分别之际,他与闻濯停在书院门前。 听到问话,闻濯看了他一眼。 “没有证据就捉拿此人,是否有不妥?”宣周问。 “自然不妥,此事不是抓了人就完了,将人带回去后,用不着审问,记得好吃好喝的伺候着,再派些人过来守在书院周围暗中观察。” 这事没完。 区区一个民间书院就敢肆意散播为乱朝政的流言,说上头没有在朝的官员指使,谁敢信。 但叫停一个书院的损失最小,为今之计也只能这么办。 *** 近日京畿科举改制闹得火热,无视寒门出身的决策愈演愈烈,不少人眼红,想寄希望于明年,再战春闱。 为了响应读书人的需要,京都集市一夜之间开了不少卖书和印书的铺子。 学生一多,光顾的人便多,就连商人走贩都被这股重学的风气熏染,时不时地也会上去瞅两眼。 沈宓近日身子好了大半,只要是能出府,必定要往东街的书籍铺子赶。 闻濯先前出去办差的时候,在街上守株待兔过几回,每次都是“人赃并获”。 今日有这个闲暇,便去了东街候着。 也是凑巧,从前他从未步入那些铺子瞧过,今日却破天荒地头一回进去挑了几册,都是沈宓平时爱看的类型,类似山海经怪志这样的稀奇传记。 每家铺子陈列的书籍各有千秋,他逛了几家,最后停在一个拿书盖着面的老板跟前,敲了敲书案-- “别来无恙啊,温大人。” 也是没这么巧过。 被认出来的温珩顿了片刻,缓缓掀开面上的书,“殿下是怎么瞧出来的?” 闻濯笑了笑,拎起案上几册新上的绘本故事,“下次记得提前藏好,别等人都瞧清楚了脸,才知晓欲盖弥彰。” 温珩抿唇撇了撇嘴:“其实也没什么好藏的,只是再见故人,难免会有不知所言的时候,到底还是怕惹殿下不快。” 他看着闻濯漫不经心地扫着面前绘本,又补充道:“而且,草民一介微身,今时不同往日,实在怕得殿下笑话。” 闻濯听他说完抬起眸,顺着他眼角瞧了一眼,确定他眼下没有泪痣,才皱起了眉。 眼前的温珩,言语之间与从前相比判若两人,仔细琢磨过后,又觉得像极了另外一个人-- 他像极了温玦。 去年七月京都发生的诸事,包括温氏兄弟二人之间的变故,沈宓后来都与他全番交代过。 他知晓温玦当日是为沈宓所利用而死,但后来沈宓替他杀死韩礼,钟自照等流,替他清除了所有挟制他们的幕后之手,保全温珩一人的清白,也算在这条历史遗留的冤孽里做到了互不相欠。 无论结果如何,一切都是他们生前选的,怨不得旁人。 “温大--”他顿了顿,自觉不妥又换了个别的称谓,“温先生何必妄自菲薄。” 温珩笑了笑,“怎么才算妄自菲薄,草民以为殿下误会了,正如同‘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道理一样,这破烂书铺一隅,装得下草民身上的太多东西,遍眼的书香文气,足够洗的清前身如数不干不净……” 闻濯望着他漫不经心的眼神,看见了他心底的怨气。 他将自己的样子变成另一个人,连带着那个人往日的品性风范,一起刻入了骨髓。 闻濯叫他言语之间处处针对,也恼不起来。 “说了这么多,忘了问,殿下来买书吗?” 闻濯抿了抿唇,答非所问道:“宁安世子近日常来?” “来吧。”他言语之中有不确信,似乎没觉得有过这事儿。 两人各怀心思地待了一刻钟之后,闻濯看到濂渊的身影朝书铺走来,才琢磨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先前他从来都是在街上遇到的沈宓,从未到这书市里头去过,每每瞧见他怀中抱著书,便下意识以为对方是亲自去了趟书铺。 想来那会儿,沈宓便是差使着濂渊这个生脸,过来照顾温珩的书摊生意。 “这东街的生意怎么样?”他虽是在问温珩,视线却在盯着不远处的濂渊。 看的对方一愣,脚下迈出的步子都不如先前利索。 “不怎么样,一条街都是卖书的,能有多少生意。” 他话音刚落,濂渊已经挪来了书铺跟前,揣了鬼的眼神还垂着不敢乱瞄,“要新上的那几册。” 他卖旧主求新主的心还算从一而终,就算没预料地在书铺这里瞧见闻濯,也铁了心地不与对方相认,交了银子拿好书,腰杆笔直地在旧主凛冽的眼神中走出了书铺。 闻濯这厢还记得他那“守株待兔”的大计,同温珩这里交代了一句“改日再来光顾”,便追着濂渊的脚步消失在了书市拐角。 他见到沈宓时,濂渊买好的书已经都交到了他手上,两个人供认不讳地站坐在一处茶摊等他,还颇为细心地给他点了杯茶。 待他坐下,沈宓便将茶水推到他跟前,先入为主道:“今日不是查沧澜书院么,怎么又来了这东街书市?” 闻濯从桌子底下牵住他一只手,指尖扣住他手心摩挲了两下,款款道:“还能因为什么,除了逮你,我也没别的特长了。” “还在外头,”沈宓抽了抽手腕,“松手。” “不松,”闻濯没听,反而捏的越发紧,“沧澜书院的事算是个开头,想要完还没影儿,而且今日诈的两个书院学生,指认主使的时候,连辩解的话都没求着陈情几句,锦衣卫的刀都还没碰着肉,尚且还架在后颈的衣服上呢,他们一个个仿佛都断了骨头,眉头一竖便直指院首,这供认的态度空前坦诚,说没点问题谁能信。” 沈宓拗不过他,只好用袍子遮了遮两人交握的手,问道:“你可知 最早在京都开设书院的是什么人?” 闻濯舔了舔嘴唇,“这些都是因为春闱自发开办的书院,虽说朝廷内外喜闻乐见,但二者并没有直接关系。” 沈宓挑了挑眉头,“那此事深追,结果就只有两种了。” 他看了闻濯一眼,压低了声音继续道:“一是朝廷中有人,想用京都世家和寒门的矛盾,来挑起更大的纷争,让朝野动荡,再回到以前世家鼎力拥护天子的局面,” “二是新晋寒门想要利用贞景帝对世家挟制的厌恶,在京都靠散播流言引起世家众愤,进而沆瀣一气在朝上尽情弹劾寒门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