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怎么花家里的钱了,后来考上秀才公,还得了官府的奖银。” 嘴上这么怼二儿媳,李氏心中其实也有些慌,不仅伍少江的媳妇了解他那倔性子,她这个当娘的也很了解这个性格古怪的三儿子。 能以十五岁的年龄考取秀才,而且还是能够得到奖银的前三名,伍少江在读书这件事情上的天分,是不用质疑的。 可是让没有想到的是,伍少江在读书上的成就,竟然就此止步,后面又相继参加两次乡试,都名落孙山后,他竟坚持不愿再去参考。 自那以后,无论家里人怎么劝,伍父甚至还曾一度动手揍他,也始终无法改变他的坚持。 而他最为坚持的,就是专心研究如何种田种地,尤其是研究朝廷的农务司统一印发,并发放到地方官府中的一些种植技术,以及一些新作物的试种植。 这些年下来,他也确实研究出一些成果,从如何为土地增肥,到一些作物交叉种植,从而起到可以增产的效果,以及病虫的防治,还有一些果木嫁接、授粉等。 同样的地与种子,伍家的产量就是能比别家多产个一两成,就是他最大的研究成果。 邻里遇上种植方面的问题,来家里请教,他也不吝指导,也确实帮助了不少人家。 可他身为乡下难得一见的秀才公,不好好读书,天天比那些真正靠种地为生的农民,对农事还要上心的举动,终究给他招来不少非议。 有些人家在教自家孩子要好好学习时,都少不了会拿伍少江作为反面教材,要求自家孩子一定不能学他不务正业,放着读书这大好前程不要,非要扑在田间地头当农民。 有一说一,多年下来,在方圆十里八乡流传的这些风评,确实让伍家上下承受了不小的压力。 可是伍少江除了在提及农事时,能说得头头是道外,在其他方面的木讷表现,也让伍家人彻底放弃了指望他能改换门庭的想法。 朝廷出台最新的税改制度后,家里共有百余亩土地的伍家,第一时间选择分家,既是为了能够享受那免税的口粮田与惠民田,也是为了能与在当地出了名的三房撇开关系。 在包括伍家人在内的所有人看来,伍少江基本算是废了,一辈子都注定不会有什么出息。 谁都没有想到,朝廷竟突然下旨,将伍少江封为七品官,看同为七品官的县令大人那难掩羡慕的反应,谁都知道这肯定是个好差事。 只是对伍少江最了解的伍家人如今反应过来后,首先想到的都是以伍少江那倔性子,会不会拒绝去做官的问题。 第四十八章 伍少江虽然是个典型的研究型人格, 但他并不傻,反应过来后,将这前后经过思来想去,还是觉得自己之所以能得到这个七品官位, 肯定是因他在同窗的怂恿下, 往建言箱中投递的那份农事手札。 既然朝廷是因看上他的种植技术, 才会给他封官,肯定也是希望他能做相应的工作。 就算这个太子舍人不是负责研究种植的官位,到时候他也可以试着申请调整职位。 若能去京中, 尤其是去朝廷下发的那些农耕资料中提及的种植试验庄中看看,是伍少江一直以来的心愿。 他知道那里有着大安最先进种植技术, 最丰富的农作物品种, 还有朝廷耗巨资搭建的玻璃房暖室,也有大安最新最先进的农业器具。 所以当其他的伍家人还在担心的时候,伍少江自己想明白后,当即决定遵照朝廷的吩咐去京中赴职。 将家里的田地托付给父母与兄长, 将朝廷发放的二十两安家银留下一半当路费, 一半送给父母当做养老钱。 对于其他的伍家人而言,与伍少江愿意去当官的事情相比, 这些都是不重要的旁枝末节,不仅让他的父母感到十分欣慰,也让他的兄弟们都松了口气,拍着胸口保证父母有他们照顾没问题。 毕竟他们老伍家出了个喜欢一心种地的秀才公, 已经成为让人耻笑的对象。 继此之后,若再次传出伍少江为种地不愿去当官的笑谈, 估计外人都要认为他们老伍家人的脑子有问题了。 为了让儿子没有后顾之忧的去赴任, 大字不识几个的伍父甚至主动表态, 他会让人记录下他家地里庄稼的成长与收成数据。 曾几何时,为了逼儿子继续去考科举,伍父曾亲手毁掉不少伍少江亲手育的苗,看到伍少江不务正业的拿着纸笔记录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就气不打一处来。 直到伍少江携带家眷进京后,只见了年龄不大的太子一面,全家就被送到京郊的一处守备森严的庄子上后,伍少江才知道,原来他这太子舍人的工作就是负责种地。 考虑到京都所在的位置靠北方,现在并不是适合种土豆的季节,可是船队带回的那些土豆已经开始发芽。 所以何殊将伍少江安排到东宫名下的农庄中,这座庄子的主要功能,也是用来研究种植与养殖,有不少负责研究这些的官吏,与农务司之间存在许多合作。 庄上不仅建的有几间玻璃暖房,因附近有温泉,还有一些地面温度较高的土地,方便用来研究一些不适应在低温环境生长的作物。 土豆的种植工作需要尽快开展,而船队带回的那些发芽土豆数量虽不少,完全可以种得下。 对于伍少江而言,这份包吃包住,只要求他要全心全意钻研种植,在见识到更多新作物的同时,还能学到更多经验的工作,绝对是他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玉米的种植完全可以等到明年应季种植,何殊没有将那几穗珍贵的玉米拿出来。 只要求伍少江负责带着人种植土豆,为此她还不惜将自己记忆中的一些,与种植土豆有关的要点讲出来,以确保这一部分土豆能种植成功。 建言箱的事虽然又多又繁琐,农事虽然重要,但是这些都只是何殊的太子工作中的一部分,将这些安排下去后,还有更多的事情等着她去处理。 二公主回京后,先去凤元宫给皇后请安,说完自己与大公主、三公主在外面的事情后,问起皇后的近况,见她兴致不高的样子,不禁有些意外。 “母后这是有什么心事吗?怎么看着心情不好的样子?” 皇后跟女儿不见外,直接说出自己这段时间的烦恼。 “……那些夫人们现在都避着本宫,不愿进宫,可是宫里的这些嫔妃们倒是赚外快上瘾,天天打着请安的名义,催我邀人进宫,你说这事弄的,唉!” 二公主是真不知道她们陪着老三养伤时,皇后竟然玩得这么热闹,在宫里就把生意做了,大把的钱也赚到手了。 “您就没问问太子?弟弟向来是个很有主意的,他或许能帮您想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