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接到过这种活。 何况就算是整理,也是整理那位需要用到的内容,没必要像这般,直接一股脑地都给装箱中吧。 正宁帝清了一下嗓子,这才反应过来的高崇礼等人赶紧躬身施礼。 “看到这些,想必有些卿家已经看出它们是什么,只有朕,虽已登基十余年,却被蒙在鼓里,不知道这一切的存在。” 指着箱中那些东西,正宁帝实在很难保持冷静,他是皇帝,却一直活在前任皇帝联合一些大臣,为他编织的谎言中。 这些大臣固然是先帝的臣子,但如今却是他的臣子,这么多年来,始终无人对他提及半字。 不管这些人是出于什么顾虑,正宁帝都难心平气和地接受这个事实,与此同时,他也算是切身体会到身为皇帝,却被大臣们联手欺瞒的滋味,满心憋屈,却又无可奈何。 因为先帝当年让人将相关工作做得太到位,这些大臣的欺瞒,已经让人无法分清是有意还是无意,无法再去仔细追究。 即便如此,正宁帝也敲打敲打他们,让他们知道,现在是谁在当家,告诫这些大臣就算一直瞒着,也瞒不了他这个皇上。 听到正宁帝的这番不怒自威的话,高崇礼等人赶紧跪下请罪,下方那些不明情况的官员,见自家顶头上官都已跪下请罪,当然也就只有跟着伏地请罪的份。 正宁帝冷哼一声,走上首的案台前坐下后,才冷着脸开口道。 “诸卿平身!只此一次,下不为例!” 众人赶紧谢恩,并表态,正宁帝这才脸色稍缓,语气严肃地接着道。 “朕知道,你们之中的大多数人,都与朕一样,并不知道这件事,朕现在不妨直接告诉你们所有人,这些箱中装着的,才是我大安真正的历史,我们往日见到的那些,有许多都是已被矫正篡改过的内容。” 此话一出,下方的一众官员纷纷露出震惊之色,被召集到这里的几部,都是平日里与那些案卷、存档、文书、记录等文献打交道最多的人。 秦侍中受到的刺激最大,几名同级官员中,只有他是真的不知道这回事,他们门下省也是在场各部中,与这类文献接触最多的人。 所以他下意识开口道。 “陛下,这……这怎么可能呢?什么人竟有如此大的本事……” 话未说完,他自己就想起来了,先帝是有这个本事的,若是先帝,还真做得成这件事。 看到秦侍中那备受冲击,三观都被颠覆的反应,正宁帝一直对此很介怀的心怀,莫名得到一些安慰,所以说话的语气也随之温和了一些。 “嗯,往事已不便深究,我等现在要做的,是及时纠错,还世人与历史一个公道,让这些真相重见天日。” 虽在看到那些箱子中的东西时,就已猜到皇上应该是存了这个心思,可是此刻听到他当众说出自己的打算,何广成还是选择劝阻。 “陛下请三思啊,这件事关系重大,就这么公开,恐会有损先帝一世英名啊!” 听到对方拿先帝的名声说事,正宁帝就觉烦躁与郁闷,太子说得对,先帝就是为了维护他自己的名声,才会不惜代价地做出这种事,对历史与后人撒下弥天大谎,一错再错。 “何尚书,对于此事,朕心意已决,此前不知道真相也就罢了,既然让朕知道了,朕就决不容许这种错误继续存在,影响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认知,在先帝与大安之间,朕选择对大安负责,死后再去地下向先帝请罪!” 第一百一十章 能毫不避讳地直接当众说出这番话, 在场众人都能听得出正宁帝的决心,只得垂首不语,放弃再劝。 正宁帝锐利的目光环视众人,满意地颔首道。 “朕吃过的亏, 在场这些比朕还要年轻的官员们吃过的亏, 肯定不能留着让更年轻的后来者继续吃。” 这话说得高崇礼等人无颜以对, 羞愧地低头,正宁帝又接着道。 “所以朕的要求,是你们每部各负责一部分, 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将这些被篡改的内容都给朕恢复过来, 将复原后的内容, 送往朝廷的墨印坊,尽快免费发放给官学与书院。” 接下来的时间里,正宁帝又将这份工作做了具体的分配,有些负责誊抄, 有些负责拿这些原件, 比对宫里现有那些被篡改过的内容,整理出每本书被篡改的部分, 有的负责对现行版本进行标注矫正等。 各部主管官员都态度恭敬的领旨,正宁帝指着箱中那些东西道。 “不要再出错,这些东西,朕那里都有备案, 每人接触过哪份,都要由专人仔细记下来, 敢有错失, 朕绝不轻饶, 你们谁家要是存有什么私藏,欢迎你们拿出来,为这项恢复工作做贡献。” 安排好这件事后,正宁帝带着太子离开,留下殿内一众官员齐齐松了口气。 秦侍中率先俯身拿起一份疑似舆图的卷轴打开,看到是大安全舆图,看着图上那些内容,心中正觉疑惑,无意扫过西南角的目光瞬间凝住。 “山阳行省?大安哪来的山阳省?” 但他随即反应过来,大惊失色地抬眼看向其他几人。 “理山国,理山国本是大安的山阳行省?这就是陛下所说的被篡改内容?” 何广成不大自在的强笑着点头,有些感慨地回道。 “四十余年前,山阳行省的王氏叛变,朝廷大军平叛失利,王氏在山阳省宣布立国。” 所以自那以后,先帝牢牢地将兵权尽数掌握在自己手中。 两人的对话让下首那些年轻官员都错愕不已,他们此前都对这件事闻所未闻,连何昌逸在内。 大安地广人多,那山阳省就算叛变,只要大安不放弃,迟早也会将那一隅之地收复。 丢了那么一大块疆土,不思收复,任其自立,还抹去它在大安史上的存在,这是什么操作? 这是以秦侍中为首的一干较为年轻,此前从不知道那段历史,如今骤然听说,都深感三观被颠覆的人,实在想不通的疑问。 高崇礼叹了口气道,“好啦,陛下有旨,我们赶紧做事吧,都要记住了,宁愿多对几遍,也要做到在誊抄与标注时,一个字都不能再错。” 他此刻的心情十分复杂,看到皇上让人将这些东西抬过来,当众直接公开,显然是要将那段历史真相公告天下。 原以为自己作为当年的参与者,若想尽量保全先帝的名声,在宋太师已经去世的情况下,他是最合适的那只替罪羊,这次会在劫难逃,没想到皇上竟然没提起他。 这让高崇礼感到有种逃过一劫的感觉,可他不敢就此放松,现在只想将功折罪。 他不会知道的是,回到御书房中后,正宁帝正在问何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