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易,为父多有不及。” 因为她自己也曾是百姓中的一员,切身体会过其中的不易,不过这个真相肯定不能说。 “父皇这般大力支持并实施儿臣提到的这些,谁敢说父皇不体恤百姓的不易?” 听太子这么一说,正宁帝顿觉参与感大增,因为这话没毛病,太子提议,自己实施,他当然是成就感满满。 事实证明,何殊的判断再次得到印证,没等到第三天,就有御史在早朝上,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弹劾那些官员及家人的种种行为。 正宁帝当然不屑亲自处置他们,而是公事公办,直接将查处几人的案子,交给大理寺负责。 其中有两人都是翰林院的官员,被带走前,哭嚎着想求顶头上司高崇礼救他们,却被高崇礼毫不留情地直接拒绝。 “是你们自己行为不端,没有约束好家人在前,求本官何用?” 问过与那两人关系亲近的人,高崇礼才知道原因,原来在他不知道时候,那两人自作聪明,不仅不止一次公开评价皇上不顾先帝的名誉,公开恢复历史真相的事,还在这段时间常去与皇上论孝道。 得知这件事,高崇礼差点没被气死,他近来一直夹着尾巴用心做事,特别低调,就怕皇上觉得他碍眼,顺手将自己给收拾了。 结果他的属下却作死地跑去指责皇上不孝,皇上只要稍孝顺一点,首先会做的,就是拿他高崇礼的项上人头祭奠先帝的名誉,给先帝开脱。 意识到自己差点被这些急于表现的属下给坑死,扶着桌子的高崇礼因后怕而被惊出一身冷汗,随即更加坚定了某个决心。 他算是看出来了,在失去宋太师这座大靠山后,不管因为什么原因,自己都不可能得到更进一步的机会。 与其像这般提心吊胆,总担心上面与他算旧账,揣测上面已掌握他的多少把柄,还不如自己识趣点,争取一个可以好聚好散,全身而退的机会。 与此同时,礼部尚书何广成也在训斥自己的属下。 因为礼部不仅出了个被带走的,他还在随后查明,礼部还有几人也曾找机会劝谏过皇上。 “不要自诩聪明,以为本官不知道你们在打什么主意,想要另辟蹊径,引起陛下的重视,这次被弹劾的人,就是你们的前车之鉴,有些人满口的仁义与孝道,私下里……本官说了都怕脏了自己的口,陛下做事,自有其道理,还轮不到旁人置喙,说话前,也不知道去打听打听民间议论!” 有人赔着笑脸解释道,“大人,属下也是因为听说您并不赞成陛下此举,只是没能劝住陛下,才想试着劝几句。” 听到这话,何广成的脸色瞬间变得格外阴沉,不复平日里一副好说话的老好人模样。 “你这是无稽之谈!本官若想劝阻陛下什么,自会亲自向陛下上奏,何需旁人多事?休得拿本官当借口,不要以为本官好说话,就好糊弄,再敢有下次,本官定不轻饶!” 他之所以在皇上提出要公开那段历史真相时,站出来声情并茂地站出来劝阻那几句,只是出于自己既是宗室,又是礼部尚书的双重身份,同时也为给皇上搭个可以表明决心与态度的台子。 至于效果,从皇上当众说出的那番驳斥他的话传出去后,为皇上在民间赢得的诸多支持与赞誉上,就能看得出效果。 这也使得陛下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地公开那些历史真相,一心为民、为大安、为后世考虑,勇于担当的形象深入人心。 这是他何广成的大功劳,结果这人竟然拿他当时的劝阻做借口,粉饰自己的私心,着实将他气得不轻。 但是在这个风口浪尖上,他也只能口头上训诫几句,不好直接处置对方,以免显得自己心虚。 第一百一十四章 以这种杀鸡儆猴的方式惩治几位官员后, 总算没人再敢跑到正宁帝面前说三道四,勾起正宁帝心中的那点心虚。 随着时间再次来到即将举行亲耕礼的日子,有了二人在去年默契配合的成功经历在前,正宁帝可谓是身心轻松, 毫无压力。 何殊也没有什么压力, 将注意力都放在玉米、土豆种子的分配上。 从今年起, 这两种作物就算是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采收后,自行留种即可, 大半都可用来食用。 关于玉米与土豆的食用方式与禁忌,都已随着这两种作物的推广种植, 告知给百姓知道。 去年为了给三公主减轻思想压力, 何殊特意将东宫存的种子拿出一部分,让东山府的受灾百姓在洪水彻底消退后补种上。 虽然种得比较晚,但是因为那边的气候还算温暖,后来的收成还不错, 由朝廷拨款, 让当地官府购回那批收获留种后,完全可以在今年免费发往给那些受灾百姓种植。 当然, 不管是什么地方,都需遵循一个原则,就是种植这两种高产作物,尽量用荒地或次等地, 还需轮种,好地主要用来种植小麦与水稻在、大豆等大安传统植物。 土地是广大农村百姓的根本, 官府一再宣传强调用好地连续种植这种高产作物, 会让好地变成废地的危害, 百姓当然也不敢冒险。 虽然何殊很希望百姓们都大丰收,不仅能让百姓们早日实现温饱,也能让大安多建个可以装满粮食的储备粮仓,可是何殊更清楚不能急功近利的道理。 不在最初之际,就定下相应的规则,让相关规则深入人心,后来再想扭转百姓已经养成的习惯,不仅艰难,还会难以成功。 借朝廷在邸报上公开那些被篡改的历史真相后,何殊终于决定借此机会,挖掘出邸报这一早就存在的利器的潜力,让其实现更多功能,类似报纸的功能。 在当前的这种大环境下,何殊不敢正式开报社,实现所谓言论自由,因为步子迈得太大,就容易出现失控局面。 但是借助早就存在的邸报,宣扬朝廷的某些最新动态与决议,适当引导一下民间舆论,让各地百姓也能通过邸报中可公开部分的内容,及时了解朝廷某些政令的修改与实施情况,官员的一些升迁消息等,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听到何殊的这个构想,正宁帝有些不大理解。 “朝廷颁布的政令,公开的决议,为何要让普通老百姓知道?就算我们这些年一直推教化工作,可是真正识字的百姓,终究只是少数,他们能懂什么?” 何殊耐心解释道,“正因他们不懂,我们才要努力让他们懂,鼓励他们主动去了解,去关注,甚至是参与某些政令的制定与实施,让他们意识到,大安不仅仅是我们老何家的大安,同时也是他们的大安。” 例如此前的税改方案,在具体实施时,也曾根据通过不同方式提交上来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