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听到这话,正宁帝颇有些悔不当初地摆手道。 “皇儿就别提那些前尘过往了,朕当初虽然不喜这高崇礼爱跟着宋太师蹦跶,但是考虑到人家是师生关系,就觉得他那也是应有之义,见他确实满腹经纶,才会对其多有赞誉。” “自打知道他在背地里跟着他的恩师做下的那些事,再想想这些年来,他竟能心不虚、理不亏地给朕讲史,朕就觉得这人实在可怕。” 在何殊看来,这些简直是这些高官们的基本素养,她爹会觉得可怕,是因为他总对人性抱有过于美好的期待而已。 才会在真相被揭露的时候,生出这种类似被愚弄、被背叛的愤怒与排斥感。 “也是,那高崇礼这次算是做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决定。” 当其他人还好奇与议论翰林院大学士突然致仕的事,与蛮族联军有关的话题热度大降时,何昌逸夫妻与左书意夫妻最为关注的仍是与合城有关的消息,殷切期盼着来自合城的家书。 “我今天隐约听到几位上官议论,从皇上对合城那边所面临的入侵危机毫不上心地反应看,合城那边应该是已做好了什么万全准备,有必胜的把握,只是不便公开,才会一直态度模糊。” 听到沈素月的话,其他三人的表情都缓和了一些,何昌逸点头道。 “若是这样,可能还真是宫里对这场战争很有把握。” 孟青竹接过话道,“宫里向来尤为重视百姓的生命安全,若合城存在被攻破的危机,想必当地衙门也会提前组织撤退,尽量避免伤亡损失。” 连他们这些门下省官员都能看出上面的这些态度,地方官员对这种与自家仕途直接挂钩的考核指标,肯定也会尤为重视。 “我娘他们这次回去后,本来就打算要离开合城,说不定他们现在已经离开合城,前往临海的定海水师大营了。” 定海水营返航后,没听到主力大队再次出海的消息,那里绝对会非常安全。 不过话虽这么说,一日没有真正得到合城那边的确切消息,这心里总会难免放心不下。 直到半个多月后,据说一直在备战的夷北军,突然传出大捷的消息,让正觉人心惶惶的合城百姓都感到难以置信。 因为他们既没听说据说多达近五十万的联军靠近边境的消息,也没见到据说一直在备战的夷北军正式拔营出征。 结果他们这些老百姓前后紧张担忧了近一个月,直接得到已然大捷的消息,这确定不是夷北军糊弄人的虚报战功之举? 虽然连合城当地的主政官员都忍不住生出这个质疑,可是出于对战功卓绝的夷北军的信任,倒也没人真这么认为。 何况普通人都知道,就算要做戏,也不用撒下这个已惊动朝廷的弥天大谎。 正当合城百姓感到一头雾水时,就看到夷北军的胡大将军带着人去了趟草原,带回大量反穿着蛮族联军服饰,自称是夷北军将士的队伍,相继从草原方向押回大批蛮族将士。 合城百姓才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就是在他们不知道的情况下,人家夷北军真的已经直捣蛮族联军的大营。 将近五十万的蛮族大军从内部瓦解,然后俘虏了一大批蛮族将士回来。 虽然这波操作让人看着十分迷糊,想不通夷北军到底是怎么做到的,毕竟可以确定的是,夷北军的主力大军始终不曾离开大营。 正当众人议论纷纷的时候,又传出夷北军的将士突袭草原深处的几大蛮族王庭,趁蛮族联军出征,后方防守空虚的机会,直接俘虏了那些王庭的大批王公大臣与其家眷。 而这一切,都是夷北军遵照东宫太子下达的谕旨做的。 第一百四十四章 夷北军这次能以最小伤亡, 大获全胜,不仅俘虏无数,还成功将蛮族几大王庭同时攻破,堪称是史无前例的创举, 让边境百姓高兴到相互奔走相告, 都对夷北军推崇不已。 结果在这个风口浪尖上, 竟然传出夷北军这次是因遵照东宫太子的指示,才能取得如此令人惊艳的战绩,几乎让所有听说这个消息的人, 都感到心情有些微妙。 皇上英明睿智、爱民如子的事实,大安百姓都已打心里承认, 毕竟他们对此有着切身经历与感受。 可是太子, 还不到及冠之龄,就说他已拥有可在数千里外指挥夷北军,打出这么一场漂亮仗的本事,怎么那么让人难以置信呢? 随着夷北军大捷的消息, 与夷北军此次是遵照太子制定的策略实施, 才能取得大捷的消息,迅速传遍整个大安, 迅速引起士林与百姓们的热议。 何殊当了十三年太子,这是第二次在大安范围内引起这么高的关注与议论。 上次还是在正宁九年,太子提出税改方案,以及户部向东宫公开道歉, 坦承户部在过多年里,曾挪用东宫产业多少真金白银时。 当时就有许多人猜测, 那税改方案应该是皇上为帮太子争取民心拥护, 巩固太子的地位, 为太子增加影响力,才会借太子的名义提出那场税改。 后来的事实也表明,皇上的苦心没有白费,从税改方案中受益的广大底层老百姓,都对提出税改方案的太子感激不已,称颂他是位与皇上一样贤明的太子。 在没有外人的提醒下,这些老百姓不会主动质疑什么,从来都是朝廷说什么他们信什么。 可是这次竟然传出太子还具有在数千里之外,成功指挥一场大战,并完美获胜的能力,就让许多人就接受不了了,认为皇上实在是宠太子太过。 为了强捧太子,不惜为太子抢占夷北军诸位将士的功劳,哪怕他们能够理解皇上一心为独子打算的想法,也无法接受这么过分的做法。 于是朝廷在各地安置的建言箱,继初期的时常爆箱过后,逐渐冷清了数年,如今再次出现爆箱的火热现象。 有许多文林中人,都直言不讳地指出皇上此举的不妥,认为太子最需要的是好好读书,多读书,得到更好的教导,而不是像这般,往他身上堆砌并不属于他的功劳。 从长远看,这样做的结果,只会给太子留下隐患,与国无益。 “哈哈,若非朕比这世上所有人都清楚,那些本就是你的功劳,绝对不存在朕为了捧你,强夺人家夷北军将士功劳的可能,看到这些人的苦心相劝,朕绝对会忍不住动摇。” 或者说,若非他比所有人都更清楚太子的本事,看到这些可谓是众口一词的劝诫,他甚至会忍不住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干了那些让人大力抨击的操作。 虽然这些早在何殊预料之中,但是看到那些人,尤其是那些文人的反应那么激烈,她也忍不住苦笑。 “看来儿臣这些年的草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