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就做,我们都做自己想做的事。” 唐风:“好!” 送走如出一辙固执的母女俩和肖明扬,顾细和沈青松带着两个孩子散步回去。 顾昭感慨:“妈,你是真的大胆,就不怕落得两边都埋怨吗?” “哈哈,”顾细笑道,“有点多管闲事吧?” “可比起多管闲事,我更不想看到这对母女渐行渐远。”她拿了快穿局颁发的父母资格证后,也没有停止学习,父母不是某个时段就能学完所有知识的工作,而是无休止的学习过程,任何阶段都要学习,甚至要成为本能。 因为把孩子带到这个世上的人是父母,他们一开始信任父母,依赖父母,但总有一些父母和子女渐行渐远,关系越来越差。 “唐阿姨这种家长,挺典型的,”顾细分析,“有些家长,是真的以言语虐凌得到满足感,企图通过打压孩子证明自己的地位,可是我通过观察后,发现唐阿姨并不完全是这样的家长,她爱她的女儿,但她习惯了那样说话。” 杜浩小声道:“明明可以好好说话的,就是不肯好好说。” 顾细没有否定,“唐阿姨这样说话,已经成为她的习惯,有可能她本身是这样别扭的人,有可能她也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被潜移默化影响。” “成为父母不用考试,所以很多人都是稀里糊涂当了父母,其实当初我们也一样。” “有的人会下意识地以上一辈的父母作为参考,也那样对待孩子,情况变得更坏,有的人会反思上一辈的父母,情况变得更好。” “那孩子也很可怜,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顾昭抿唇。 杜浩连连点头,“我们也不知道迎接我们的父母是什么样。” 顾细:“所以需要磨合,有的磨合好了,同样能过得幸福开心。” 顾昭反应过来了,“所以,明意姐姐和唐阿姨还在磨合!” 第36章 欢迎回家(36) 顾细点头, “你们唐阿姨和明意姐姐的确还在磨合。” 杜浩困惑:“她们当了那么久母女,十几年,比我们的年龄都要大啊?” “有的父母和子女还要磨合一辈子,前提是父母和子女都对对方有感情, 而不是放弃对方。” “你们想, 唐阿姨如果不爱明意, 会让她去学吉他,学音乐吗?光是不出钱就能让明意这个兴趣爱好折了,再不济,狠心点,把明意锁在家里,明意连出去都不能出去。如果明意不爱唐阿姨,她完全可以偷偷报名,后续真的能进总决赛阶段,翘课去比赛, 见机行事, 先斩后奏, 岂不是更方便?可是她没有这样做,反而在参加前征求唐阿姨的同意。” 听到顾细这么说,杜浩咋舌:“把人锁在家里……也太残忍了吧?” 沈青松突然插话:“很多人就是这么残忍。” 顾昭和杜浩震惊地说不出话来。 杜浩捂住耳朵,看向顾细,“我还是听顾姨说话吧。”沈叔语出惊人,他的小心脏受不了。 顾细满足孩子要求, 切回话题, “我愿意出面做那些事, 完全是基于她们都还没有放弃对方, 我理智地思考后, 感觉她们俩的关系还能挽救。” “就算被别人说是多管闲事,也还是想要试试。” 顾昭立马握住顾细的手臂:“妈妈,你没有多管闲事。”他妈妈是女侠,理智且热血的现代女侠。每次顾细挺身而出的时候,他都能从她的眼中看到熠熠星光。 “谢谢儿子的理解。”顾细开心地揉揉孩子的头。 她说清楚,“但如果是遇到不听劝、顽固的父母,我说再多也没用。” “是哦,”杜浩恍然大悟,“如果唐阿姨不听劝,咱们说再多也没用,她最后也不会同意。” 顾细:“正解。” “不是我为唐阿姨正名,只是,她真的还算可以变好的父母,有些父母,比唐阿姨还要窒息。”她想起快穿局曾经给过她和沈青松的学习材料,至今都觉得难以理解。 顾昭竟然主动询问,“比如?” 杜浩和顾昭同款表情,在这种事情上,求知欲无比旺盛,如果不是沈青松和顾昭牢牢把控住顾细的两侧,他恨不得挤进来。 顾细举例:“比如说,女儿才二十七八岁,父母竟然和她说,你怎么办,为了你的事,我们整夜整夜睡不着觉,差点进医院。” 顾昭发出疑问:“女儿有什么问题?” 顾细:“还没结婚。” 很传统的催婚方式,利用女儿的愧疚心理,让女儿早点结婚,有些父母并不在意女儿嫁得好不好,嫁的人是谁,只要女儿嫁出去,他们女儿不是剩女,走出去就不会没面子。 顾昭和杜浩震惊对视一眼,无法理解。 “不是婚姻自由吗?”顾昭记得在哪门教科书上看到过这句话,不过具体是哪一本就忘了。 “法律规定婚姻自由,可是还有世俗的压力,世俗的压力是无形的,”顾细耐心解释。 两个孩子还没走出社会,他们以为这个世界非黑即白,还没体会到一个真正的社会人接收到的种种压力。 “特别是女生,大家不仅要她好好工作,还要她结婚,结婚后,还要催生,生孩子后,如果照顾不好小孩,大家一般都责备母亲,而不是责备父亲。而在工作中,大家会问女人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却不问男人如何凭平衡家庭和工作。” 两个孩子已经十六岁了,正处于未成年和成年的过渡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开始向往社会,他们是男生,天生会以男生的视角去看待这个社会,顾细却不想他们因为性别而失去同理心。 杜浩硬邦邦道:“这不对,孩子也是爸爸的孩子,为什么不问爸爸?” 顾昭问他,“章阿姨不是职业女性吗?她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吗?” 杜浩张了张嘴,竟然回答不出来。他有点心虚:“妈妈没和我说过。” 顾细对他说:“或许你可以回去问问,我觉得这件事你妈妈比较有发言权。”亲自体验不了,最起码能亲自倾听。 杜浩若有所思,点头。 顾细继续给两个孩子举例子。 “还有一些父母,孩子明明是有孝心,给他们买礼物,可他们的第一反应,竟然不是谢谢子女,而是骂他们一顿,觉得他们浪费钱,买不到好东西。” 杜浩脾气直,义愤填膺:“就不应该给他们买!” 顾细幽幽道:“然而,过几天,他们又打电话来催,为什么礼物还没到。” 杜浩快要抓狂:“所以他们是想要还是不想要?” 顾昭试着分析:“其实他们内心是想要的。’” “对,他们想要,”顾细揽住孩子的肩膀,进行解说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