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下的网友都在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
博主抽空回了一条消息,很快被顶到了前端:“就口碑爆了呗,观众顾了十多分钟掌,围着主创不让走,主办方找保安来,这才开了条道。”
“我还再和朋友讨论剧情,具体的晚上说。”
等到了晚上,除了这个博主之外,其他观影人员发回了消息,观众们这才接受——
原来,岑诀的电影,真的爆了!
第101章
公历二零二二年,第75届戛纳电影节。
在很久之后,当人们再回顾这一届电影节时,最直观的印象便是名导们的灾难。
换句话说,是知名导演们集体遭遇滑铁卢。
自从第三天西克森的电影交出了不及格的答卷之后,紧接着,多名国际导演接连失手。
虽然说文艺创作是根植于主观思维的艺术,稍有不慎就会拿捏不好度,偏到太平洋去,但,大导们集体式的扑街还是颇为少见。
对于法国导演西克森的剧,观众们尚且还能坚持到最后,但其余几名导演的电影,不少观众观影中途就开始发起了呆。
对于这一现象,国外电影媒体相当疑惑,甚至在对一位名导采访时,好奇地问出了“你们几位都是约好的吗”这样的扎心之语。
与名导们集体失手不同,年轻导演中反倒是表现得让人颇为惊喜。
除了岑诀之外,还有两三位小有名气的年轻导演在首映时打响了名气。
其中,又以岑诀的势头最为高涨。
到了首映后几天,《预知未来的人》在电影节的热度,就连身处国内的观众都有所耳闻。
为了满足国内观众更深层次的需求,国内一位专程直播戛纳的留学生博主做了一个专题。
在专题中,博主从新闻报道、业界关注、观众感受等几个方面全面梳理了戛纳所有主竞赛单元的电影,得出的结论叫做“老将隐退,黑马腾空”。
这一匹最能跑的黑马,自然是《预知未来的男人》。
从博主的转载中,国内观众感受到了国外媒体的热情——法国当地对于这部电影的报道,几乎是吹嘘式的。
法国人浪漫热情,加上天生的夸张性格,恨不得将这部电影吹到天上去。
为了表达对于岑诀的喜爱,他们甚至将“小王子”的梗拿出来重提,恨不得称岑诀是他们身处远方的儿子。
法国人的逻辑相当直接:既然《小王子》是我国作品,岑诀的昵称也叫小王子,为什么岑诀不能是我国人。
华国媒体:就很离谱。
除了国外媒体上的热度之外,国外影评人对于这部电影也多有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