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7章远方的鼓声(第三更,求订阅)
12月3日。
这一天,在古晋通往永安的那条100多公里的试验轨道上。
一辆白色的流线型列车疾速行驶着,在列车行驶时,车厢里的工程师们不断的观测着各种数据。
在机车驶出研究所后,驶上这条试验轨道后,速度就是在不断的增加,在短短十几分钟内,就从最初的几十公里,增加到了200公里。
“已经达到了220公里了!”
从车厢前方传来的声音,让冯清云的心头一攥,这是设计的最高运营时速。
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列车仍然在加速。
而这条路线,既是试验路线,同样也是将来的运营路线,毕竟,有很多自然环境,在研究所里是试验不出来的。
造时速80公里的列车,与造时速200甚至300公里的列车,他们的结构是截然不同的,采用了大量的新技术,那么对于技术工人的要求,必然也大相径庭。
比如自动列车控制装置的试验,与普通列车只需要600米的制动距离不同,新型动力车组的制动距离长达2500米,由于列车高速运行时需要更长的距离才能完全停定,单靠驾驶的判断也未必能及时避免意外发生。因此铁道技术研究所开发了自动列车控制装置,除了协助驾驶调节车速外,当列车超速时,系统能强制减速,以确保行车安全。此外,为了更有效管理路线的日常运作,研究所也开发了调度集中系统,将建监察和管理线内列车运行的工作统一由位于长安站附近的控制中心负责。
冯清云之所以会这么问,是因为他的心里有一个更为长远的计划。
“相比于飞机,高速铁路的运营成本更低,速度也不慢,即便是美国的太平洋铁路,也不过只有三千多公里,如果使用高铁,那么运营时间将会从三四天,缩短到十几个小时。这样的高速铁路,必定将会受到市场的欢迎,但前提是,我们必须要成为这个市场的开创者,我们每提前一天,就可以提前一天抢占这个市场。”
瓦尔特一时呆在那里,他说不清是冯清云的话,还是他的神态深深地打动了他,以至于让他一下愣住了。
也正因如此,每个唐人工程师的心里都憋着一股劲,不相信唐人会永远居于人后,他们都希望在在自己的领域内,达到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从而证明一点——欧美国家能做到的事情,唐人同样也能做到。
“现在这条路线距离永安还有多少公里?如果现在列入计划的话,明年可以接入永安吗?”
新型动力车组的制动系统同样也是全新设计的,这些都需要一一进行试验。
“……为了有效控制沼泽地区的路基变形和桥梁沉降,满足软土地基和区域沉降条件下铺设无砟轨道的要求,我们对这里进行了长达半年的地质调查,通过地质调查重新规划了路线,现在我们通过的这一段,在雨季时沼泽就会变成大湖,最多半个月后,这就是一片数百平方公里大湖,所以我们采用了高架桥……”
土木工程师的专业术语太多,显然是过于专业了,冯清云也是听得似懂非懂,但他听后至少明确了一点,那就是,他们造的高速列车在这样的轨道上运行是绝对没有任何问题的。
“继续!”
这条试验的高铁线路就是从古晋到永安的线路,全程236公里的线路里面,既有雨林路段,也有沼泽路段,目前完工的157公里的试验路段里有三分之一在高架桥上。高架有高架的优势,自然也有它的麻烦。
为保证高架桥符合设计要求,工程师们可是没少费心思。
就在他们聊着的时候,冯清云扭头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