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斤原棉,产不出多少棉花,自然也就织不出多少布来。
去年在黄河江淮开辟的棉区,也就不到四千亩,产出的棉花都被送往了太府寺司染署,毕竟朝廷眼下对棉布纺织,处在初级试探阶段。
司染署今年一共才织出一千六百多匹,一匹是十丈,差不多33米。
杨铭打算全都赏赐出去,一千匹送往江都,让老爹去赏,剩下的他赏给京师的这些官员们。
为的就是让他们做成衣服,穿出去。
新鲜玩意永远都是比较吸睛的,何况衣著本来就代表着身份。
大隋贵族衣物的主要材料是丝织品:绫、绢、锦、罗。
老百姓是麻织品:火麻布、班布、纻布、落麻布、胡女布。
突然冒出来一个棉布,自然会吸引大家的注意,尤其是穿在贵族身上之后,那么那些富商大贾肯定会去效仿。
因为大隋律法规定,庶人不得着绸、绫、罗、锦,也不准佩戴金银,但可没有规定,不能穿棉。
冯盎皱眉道:“宁家在桂州,已经在协助李世民处理政务,洄藻现在是行台民部尚书,兄长想要归乡,将来也不是没有机会。”
北边以贴身为主,南边以宽松好看为主。
好让广西那边知道,广东也在改,就是比他们改的慢点而已。
因此南海郡,是当下整个岭南,农耕生产贸易手工最发达的地方。
虞世基摇了摇头:“岭南西道已经在循序渐进了,东道若是不改,对驸马在西道推行政策,是有弊端的。”
冯盎一脸颓败的低下头。
“主要县城,至少应该先遵循朝廷政策,至于那些反对的部落酋帅,可以慢慢来,”苏威建议道。
“此布轻柔保暖,柔和贴身,端的是好东西,若以此为过冬之衣,严寒何惧?”虞世基一脸惊艳的抚摸着殿内的几匹棉布,感叹道:
“太子偏好手工,若非皇储,不失为一代巨匠。”
眼下的殿内,冯盎也在,他是刚从广州赶来的。
冯盎一脸愁苦道:“我肯定不希望岭南再起兵戈,可是我在南海郡已经召集众部落首领商议过此事,几乎都不同意,我也是没法子啊。”
这样一来,广西就不会觉得吃亏了。
别以为江南就不冷,整个中国四季如春的地方,就那几个,很显然江南不在其中。
南海郡就是广州地区了。
因为太府寺这次织出来的布,全部是用蓼(liao)草的汁液为染料,出来都是蓝色的,因为蓼草是最便宜的染料,全国各地都有这种草。
都是军饷闹的,朝廷这边也确实是没钱拨了,但又不能逼迫当地富商出这个钱,毕竟这是江南,不是北方。
冯盎愁苦道:“非是我不肯推行,夹在朝廷和广州豪族之间,我是两头难啊,里外都不是人。”
“还是要一碗水端平啊,”杨广皱眉片刻,朝冯盎道:“朕册封你为岭南东道行台尚书令,负责推行政策,不要跟朕诉苦,你没有朕苦。”
“这得看你怎么应对,”宁长真转身道:“眼下形势,朝廷势大而我力微,逞强是螳臂当车,朝廷有人才啊,一个李世民,就把我的桂州给摆平了,你已经是独木难支,能撑多久呢?”
但是在大隋,广东地区和云南地区,是最野蛮的。
直到后世,广东潮汕地区也是惹不起的,潮汕地区就是眼下的义安郡,这个地方超级难治理。
萧皇后眼下的手里就拿着一块棉布,是从布匹上裁剪下来的,因为她发现,这玩意非常吸水,用作擦洗之物,简直不要太合适。
但是这一世,因为杨铭的缘故,整个朝堂的风气是完全不一样的,杨广的急性子多少是被削减了一些,毕竟高句丽已经灭了,没有辱没他大业的年号。
他说的没错,人家广西人会觉得,凭什么我们就得改,广东人不改呢?那我们也不改了。
一千匹棉布,杨广自己留了六百匹,剩下的都赏赐出去,而江南的纺织行业是比较发达,织出来的衣服也更好看,因为南北的穿衣风格本来就有差异。
而本土豪族,也打算大量囤积一些棉种,毕竟很多家族人家有自己的私人织坊。
历史上,他三征高句丽,不惜将国家带进深渊,一方面是要面子,打不下高句丽,影响皇权的稳固,他作为皇帝的威望也会大大受损,再者,没儿子了,没人能劝住他。
萧皇后是越看越喜欢笑道:“给我多留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