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爱站书 > 时空穿越 > 家父隋炀帝 > 第632章 田亩新制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第632章 田亩新制(2 / 2)

这就是为什么杨广喜欢来江南,这里的百姓脸上的笑容都比北方人多,这里才像是一个盛世。

接着,李密又详解了公廨田的田亩数额,与别地相比都有增长。

丘和等人也非常高兴,因为这个工资,比原来的工资要高,他是开国郡公,正二品,以前的工资是十顷,现在涨了二顷,不错了,两百亩呢。

李密点了点头,继续道:“改露天为口分田,一夫授田八十亩,妇人四十亩,每丁给永业桑田二十亩,也就是说,一对夫妻,口分田共一百二十亩还有二十亩的桑田,家有丁牛,额外授田四十亩,限四牛,这个与均田制相同,并未修改,但是太子说了,岭南虽然田少,但人也少,要尽量予以足额授田。”

东宫对岭南的这次改造,除了屯田之外,就是杨铭将来对大隋田亩制度的改革,而岭南西道,就是这项制度的试验田,在这里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将会被总结归纳,汇总成适合天下各处的田亩制度。

众人面面相觑,原有的制度当中,没有下田给三倍这么一说,而是下田翻倍,中田多给四十亩。

岑明秀摇头叹息道:“怕是要出事啊。”

但是有个前提,这些屯田,不能从现有的田亩中划拨,必须是新开垦的田亩,等于是用军队来逼迫百姓,积极开辟荒田。

每屯设一营,居营房以住人,各有营号,以校尉为营主。

“一品十五顷,二品十二顷,三品十顷.”李密慢悠悠道。

主要是他不懂,也没工夫去研究这个。

因为屯田是占了民田,屯田多了民田就少了,所以眼下的大隋,只有几个地方有屯田,河西那边,北方边境,东北辽东那边,还有岭南也得推行,因为我得养兵啊。

丘和等人听的目瞪口呆,够优惠啊,确实是非常照顾岭南俚人了。

“木棉的储备足够了,宁纯在城里的几座织布坊,已经改造成功,现在已经在织棉布了,”民部尚书宁洄藻汇报道。

郁林郡太守岑明秀目瞪口呆:“这么给的话,各部落酋帅不会答应的,这不就是以户计算,将部落百姓从部落分解出去吗?我还以为你们会改一改,这完全就没改嘛。”

“这是大隋的均田制,你知道改制要经过哪些步骤吗?”李密笑道:“怎么可能为岭南破例。”

什么叫屯田?屯田是供给军粮的田亩,招募百姓种之,这玩意起源于曹操,在北魏进入鼎盛期,后来慢慢改变为边境地区或是难以治理的地方,才有屯田。

这座府邸其实就是宁纯的家,李世民是鸠占鹊巢。

岑明秀不再说什么了,李世民示意李密继续。

丘和点了点头头:“听着到是挺合理的,你继续说。”

岭南这里的木棉,跟黄河江淮种植的棉花,不是一类东西,它这个是短纤维棉,云南、广西、广东、海南等地都有大量分布。

中田,就是种一年就得让土地休息一年,才能耕种,否则种上粮食,它也长不出来,下田就是休息两年,这叫养田。

李密微笑解释道:“岭南田少,只能这么给,十五岁就给田的话,以眼下开垦荒田的速度,是跟不上的。”

短纤维也可做棉布啊,就是粗糙点嘛,冯玉致那件吉贝,人家不也是当宝贝呢吗?

质量好的有质量好的价格,粗糙的有粗糙的价格,市场上的货物本来就有个三六九等,不可能只有高中端,没有低端货,再者,短纤维木棉做为填充物,是非常合适的。

李密道:“其中的永业田,也就是桑田,身死则承户者受之,家贫无以供葬者,可出售永业田,如绝户,则收归官府重新授田;丁男当中,残疾只给口分田四十亩,缴纳半税;废疾、笃疾给田二十亩,免税;妇人当中,若是寡妻妾,给口分田三十亩,也是半税,若另有黄、小、中需抚养,则免税。”

内地一般不屯田,那是与民争利。

这天,各郡主官都被请至了宁越郡的尚书令府邸。

课役就是课税和服役,六十岁免服役,六十六或者死了,要把国家给你的田还给国家。

那么杨铭定下的屯田有多少呢,各郡依照形势,设二屯至五屯不等,一屯等于二十顷,像始安郡那样的地方,比较安定,那么可以设两屯,也就是四千亩地用来养兵。

李密看向众人道:“这些政策,宽乡依律,狭下口分田减半,赋税也减半,本县无田者听隔县授;另外,田分三等,岁耕种者为不易上田,休一岁者为一易中田,休二岁者为再易下田,授予口分田的时候,若是中田,需倍给,也就是一百六十亩,若下田,再倍,也就是三百二十亩。”

而授田的第一步,是查阅户口,这个就是岭南行台兵部尚书韦福嗣的事情了,也是最难的第一关。

过了这一关,就一切都顺利了。

李世民意气风发,决定按照东宫议定的这项制度,在岭南大干一场。

请收藏本站:https://www.shumkj.cc。手机版:https://m.shumkj.cc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翻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