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爱站书 > 其他题材 > 谨言 > 分卷阅读50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502(1 / 1)

对比正飞速发展,逐渐跻身强国之列的华夏,日本就像一条行将沉没的破船。 “效仿华夏拯救日本”的论调,渐渐占据舆论主流。 原敬内阁提前倒台,曾任日本银行总裁的高桥是清上台组阁。高桥在财政工作方面颇有建树,先后在七届内阁中出任藏相,作为首相,却不具备应有的魄力。只因原敬倒台太快,不愿意放弃权利的立宪政友会,实在找不出其他合适的人选。 西园寺陷入昏迷之后再没醒来,命悬一线,军部正陷入混乱,山县有朋也没有推举继任人员,高桥就算不想往火山口上坐,也会被推上去。 自称乐天派的高桥是清,此时此刻,更像一个悲观主义者。 硬着头皮坐上首相的位置,面对眼前一堆烂摊子,年近七十的高桥,唯一的念头就是为什么不能像西园寺一样,白眼一翻昏过去了事。 如果身残志坚的牧野得知高桥此刻的想法,肯定会热泪盈眶,知音啊! 就算高桥再不愿意,首相的职责也必须履行。 一方面加紧“选拔”驻华公使,另一方面压制军部,绝对不能再被华夏找到借口,发动战争。日本没了舰队保护,陆军“不堪一击”,经历不起更大的挫折,更没有第二个北海道给华夏租借。 陆军部和海军部也不全是傻子,以前斗鸡似的争军费,如今陆军没炮,海军没船,内阁还传出为了缓和经济矛盾裁军的消息,就算当兵吃不饱,到底比“失业”强! 双方有了共识,这个时候闹得太厉害,实属不智。 于是,一直闹得鸡飞狗跳的军部突然安静下来。高桥是清也糊里糊涂的平息了“军部之乱”,总算让他对自己的“工作”有了点底气。 日本人的一举一动对华夏都不再是秘密。 不需要特别派遣情报人员,投靠过来的“日奸”就能及时提供消息。北海道的总督府更是成为了情报“中转站”,内阁前脚作出决定,例如想尽办法向华夏派遣留学生,同华夏政府官员交好,总督府后脚就能得到消息,甚至连内阁大臣列出的名单都一清二楚。 这就是“内奸”的威力。 联想起抗战时期出现的伪政权和大大小小的汉奸,李谨言一边咬牙,一边觉得解气。 不过,他当初的预感倒是应验了,日本矬子果真死皮赖脸的贴了上来,甭管华夏是扇巴掌还是连踢带踹,鼻青脸肿的爬起来之后,照样九十度鞠躬陪笑脸,就像被美国扔了两颗原子弹,却意志坚定的给山姆大叔当孙子一样。 这样的日本,可耻,却也可怕。就像一条疯狗,一旦放松了警惕,随时会被扑上来咬一口。 对付疯狗的唯一办法就是彻底打死。 “还是下手不够狠。” 约翰做生意的手段给李谨言提了醒,有些时候,是坚决不能给对手留余地的。 日本想派留学生,就让他们来。 沈和端在大连的教育工作开展得相当不错,既然能让俄国水兵转变观念,拿下一群日本矬子肯定不在话下。 李谨言习惯在做事前写一份详细的计划,拿起笔,刚写了两行,脑子里灵光一闪,或许他该建议沈和端就其教育思想写本书,书名可以叫《推翻X座大山》或是《xxx宣言》,总之,结合教书育人,教化人心,说不定也能成为XX主义的奠基人。 日本留学生可以在华夏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救国手段”,然后回去救国救民。至于这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会采用何种手段救国,完全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与华夏无关。 想着想着,李谨言不由得嘿嘿笑出了声音。 就在李三少思索该如何“教书育人”时,前德国驻华公使辛慈,以私人身份拜访了大总统府。 之前北六省同德国的合作,辛慈没少在其中出力。虽然华夏正与德国处于断交状态,却不妨碍辛慈以个人身份登门拜访,况且他拜会的不是楼大总统,而是楼少帅。 “欢迎,辛慈先生。” “很高兴能够再见到您,阁下。” 辛慈此行主要为试探华夏的态度。战争虽然结束了,凡尔赛和约就像是一座大山压在德意志的身上。按照战胜国的估算,单是巨额的战争赔款,就足以让德国在四十二年内保持贫穷。 虽然小胡子元首曾在二战时撕毁凡尔赛和约,但在二战结束后,一直到二十世纪初,德国才把所有的战争赔款还清。现在战争才结束一年,德国政府在交付第一笔战争赔款之后,面对预期中的通货膨胀,正急于寻找“自救”之路。 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军事力量做了严格限制,不许组建空军,战列舰不得超过六艘,潜艇不能有,重机枪不许制造,甚至要求德国取消总参谋部的设置。 不得进出口武器,德国的出口贸易也被限制。 若是德国人样样照做,也就没有小胡子元首什么事了。 事实是,日耳曼人的执拗,让他们想方设法钻条约的漏洞,形式上解散参谋部,就另外组建“部队局”,在本国内无法进行飞机坦克制造,就将目光投向国外。 若是没有蝴蝶扇动翅膀,苏俄会成为德国的最佳选择。从魏玛政府时期,德国就与苏俄签订了友好条约,在经济和贸易上实行互利,更发展到德国可以在苏俄进行武器研发制造,训练军队。 在这个时空中,苏俄和白军正“打得火热”,谁胜谁负还不好说,魏玛政府脑袋有问题,才会这个时候找上苏俄政府。 欧洲不可能,美国也不行,苏俄的路走不通,华夏成为了德国的唯一选择。 如今的华夏和历史上的苏俄又不一样。 和德国签订密约时的苏俄,和某个时期的华夏一样,堪称一穷二白,对德国提出的交换条件自然欢迎。现在的华夏,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上都不存在太大的问题,德国能提供的交换条件相当有限,是否会对此感兴趣很难判断。 魏玛政府中的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认为。 辛慈此行算不上秘密,他没有任何政府职务,只以私人名义来华,其他国家,就算是朱尔典也没办法多说些什么。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国驻华公使走马观花一般,新面孔不断时,朱尔典爵士却始终屹立不摇,其政治手段和外交手腕可见一般。 诚如德国人所想,楼少帅对辛慈话中透露出的交换条件并没表示出多大的兴趣,这让辛慈颇有些失望,不过也不全然是坏消息,至少楼少帅在谈话中表明,华夏愿意同德国恢复正常的邦交。 只要恢复邦交,互派公使和领事,就证明路并没有被全部堵死。 辛慈的心情就像是坐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从政以来,他还没体验过这样的“刺激”。 和辛慈一样坐过山车的还有前沙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