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爱站书 > 未来科幻 > 开局给古人盘点美食 > 分卷阅读90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90(1 / 1)

兄长考中了进士,中二少年被激发了读书的兴趣,才开始读书,还能读有所成。】 - “不错,家父曾言,确于二十七才发奋读书。” 苏轼赞同道,这二十七岁开始读书的故事,他和弟弟苏辙小时候听得耳朵都要长老茧。 【发奋读书后,苏洵虽未考中进士,可他却生了两个名动京城的好儿子,使得他老来又体验一把当名人父亲的滋味。 嘉祐元年,苏洵又找出了当年的小背篓,不过这次他不是去游历山川的,而是带着两个儿子进京应试去了,这一下,苏家就出了两个进士儿子,可谓荣耀非常。 就在这时,传来苏轼苏辙二人的母亲病逝的消息,金榜题名时母亲却去世了,二人很是悲痛。于是还没来得及在官场大展手脚的兄弟二人,就跟随父亲回了四川老家丁忧。 丁忧过后,返程途径重庆时,路遇好友相邀一起用餐。旁人被请吃饭,定是客客气气老老实实坐着等饭,可苏轼不同,他非要指点江山。 庖人准备了古董羹与现钓的鱼,准备做道鱼肉古董羹。苏轼不答应,他觉得吃古董羹会上火,遂跟着庖人来到后厨。 要求庖人讲鱼肉与鱼骨分离,并切成片腌制入味。锅中加入油,将葱姜蒜、鱼骨等调味料爆香,再将古董羹调味料浇洒至锅中,最后将薄薄的鱼片烫熟就可以出锅。 将热的鱼倒入冷的锅中,苏轼觉得这样的吃鱼方法很清爽不燥热,不上火,甚好!这便是东坡冷锅鱼的由来。】 - “矫情,不就是一鱼三吃?食古董羹怎就上火燥热了?将鱼煮熟倒入冷锅难道不是行掩耳盗铃之事?” 刘彻一口气发出了灵魂三问,殿中弥漫着一股浓厚的酸味。 “舅舅,你说陛下是不是因为自己没能被评为文豪,就恼羞成怒了?” 卫青又一次被傻外甥的发言惊出了一身汗,就算陛下是真的酸了,难道不能回府悄悄说?! 作者有话要说: 苏东坡:谁在评判我的鱼? 刘猪猪:我,大汉天子刘彻!怎样,不满意? —— [1]《宋史·食货志》记载,治平二年(1065年)的时候,宋朝财政亏空已达1750余万两白银。 [2]《岳阳楼记》宋,范仲淹 [3]《宋史》记载:特其学不用于嘉祐,而尽用于熙宁,世道升降之机,盖有在也。 [4]《三字经》南宋,王应麟,“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5]《宋史·苏轼传》记载: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殿试中乙科。 [6]东坡冷锅鱼做法失传,参考网络 第58章 鲜美河豚欲上时 【后世常谈论欧阳修为避嫌,将苏轼特意判为第二之事,引得众人对苏轼的才华更为敬仰,但这仅是省试,所以苏轼并不是榜眼哦。】 - “……” “这,这也不用单独讲吧?” 苏轼尴尬,怎么,留个美丽的误会难道不好? 张怀民又被戳中了笑点,趴在榻上笑得上气不接下气: “子瞻兄是怎么被误会成榜眼的?明明取了乙科啊。” 被揭了老底的苏轼沉默了,过了一会儿,端走了张怀民桌前的果盘。 【当时欧阳修误以为试卷是其门生曾巩的,因此为了避嫌给判了第二,没想到过后一查,原来是苏轼的。 因省试有四科,见到如此的好苗子欧阳修生了惜才心气,去找出苏轼其他几科的试卷,没想到却发现,苏轼‘赋’这一科被判了个不及格。 同学们,朋友们!大文豪大诗人苏轼当初考试时,竟然在诗赋上得了个不及格! 就好像一直考第一的学霸同学,突然考了个不合格一样。这些年,被苏轼诗歌支配的日子总算有了个说头!】 - 苏轼指着天幕,不知是被气的还是不理解: “此乃何意,我的诗歌怎么支配了他们?读来不朗朗上口,意境深远么?” “是是,子瞻兄绝对不是因为赋科不合格而动怒的。” 【不过,诗赋得了不及格,并不代表苏轼就是个学渣。相反,苏轼的词风相当豪放,照本宣科般作诗赋苏轼不会,若按照心意随意创作,却能留下千古传颂的佳篇。 等苏轼苏辙二人丁忧归来,由欧阳修等人一力举荐,兄弟二人皆参加了制科考试。 制科与科举相比,更难上好几倍。科举考试尚有书本内容可循,制科考试则是根据国情出题,让学子们抒发自己的治国理念,相当于专项人才的选拔考试。 且考试时间长,所要提交的文章多,若思路阻塞下笔不畅,很有可能到时间了还完成不了题目。 苏轼就通过了制科考试,还考了个三等,由于一二等是虚设,所以三等便是最好的成绩。细数整个宋朝,只有四人考中了三等,苏轼便是第二个,且考的比前一个还好,这便坐实了苏轼的才华。 苏轼考了个好成绩,最开心的莫过于欧阳修了。苏轼算是他看好的学子,如今在皇上跟前都挂了大名,往后的仕途定是通畅无比,况且从苏轼的文章中便科看出,这是一位忧国忧民之人。 捎带着苏轼之后的苏辙也考中了制科,苏辙得了四等,若单独拎出来,是很值得庆祝之事,然而他前头有个光芒万丈的哥哥。 考科举,苏辙差了一等,考制科,苏辙又差了一等。导致后人提起苏辙来,总说这位便是苏轼的弟弟,苏洵的小儿子,大冤种弟弟在此时就已经显现。】 - 作为苏轼的好友,张怀民对于苏辙和苏轼之间的兄弟之情一清二楚。 “子瞻兄,令弟实是个大好人。” 苏轼这回听进去了,点头道:“吾弟子由,甚佳!” 【考中制科后的苏轼终于能做官了,可没过几年,苏轼的父亲苏洵去世了,兄弟二人伤心之余,回乡丁忧。 三年过后,丁忧归来的苏轼又入仕了,可此时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也开始了,旧时的恩师好友们,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不是被贬官,就是自请出京,苏轼环顾四周,竟无一旧人。 若王安石变法确实无懈可击,那大约苏轼作为保守派,也还是会拥护变法。可这场变法确实有许多错漏之处,最重要的是,变法有可能导致百姓们生活得更艰难,发现了这事,愣头青苏轼能忍? 变法强调的富国强兵当然对宋朝有好处,宋军整体实力上升,在对外战争中不再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也能赢得几场胜局。 但变法的弊端也不少,就以青苗法为例,王安石本意是减轻百姓的负担,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反而加重了百姓的负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