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他有个坑帝小能手在一旁候着呢。 坑帝小能手黄子澄觉得,削藩呢,一定要先削弱的,最后再上强的! 况且燕王在朱元璋一朝时颇有战功,在军中很有些威望,不如先削其他几个平日里就斗鸡走狗,错处一抓一个准的藩王们。 朱允炆一听,对啊!没错啊!很有道理啊! 就应该先削有错出的实力偏弱的,最后再朝燕王朱棣徐徐图之。】 - “标儿,这兔崽子真是你儿子?怎么蠢成这样?” 自己没有一点主见不说,还不能分辨朝臣们的有效建议,直接选了最困难模式,这还怎么玩?玩得过老四那个老狐狸? 不要说朱元璋了,朱标自己都觉得自己儿子蠢,朝亲叔下手不说,这一番操作直接将‘无能’二字刻在了脑门上。 而老狐狸朱棣,此时正以不满的眼神控诉着自己亲爹,侄子直接反向操作,能怪他后来造反吗? 【黄子澄还有别的理由呢,都说儒家一向讲究尊老爱幼不是? 那就一定要先对付小的,再去打老的,于是‘老的’那一个朱棣就这样成了被打草惊到了的蛇。】 - 朱棣和儿子朱高炽在殿中看着天幕,互相对视一眼又移开了去。 两人都不知道,该为成为老的那一个而高兴,还是不高兴… 怪道当初朝廷也不差打仗的将军,最后能打进京师,原来朱允炆身边尽是这些出‘好主意’的大臣哇? 【既然决定了削藩,那就要着手干一票大的,不过在削藩前,得填饱肚子不是? 不然,朱允炆作为晚辈,没底气对上这么多长辈皇叔们! 虽然朱允炆生长于宫中,可他最爱吃的却并不是宫中的食物,而是外头的市井美味。 原来当初还是孩童时,朱允炆只是个庶孙,想要溜出宫去玩还是挺方便的。 宫外的生活那叫一个多姿多彩,幼年朱允炆直接被糯叽叽的糕点吸引住了目光,摊主叫卖着,梅花糕新鲜出路喽~ 现在朱允炆即使贵为帝王,然而碰上大事时,还是想吃一口幼时的梅花糕来取悦一下自己。 不过宫中是永远做不出那等市井之味的,朱允炆决定微服出巡,还捎带上自己的‘得力干将’黄子澄。 没想到陛下出去游玩还带上自己,黄子澄擦了擦激动的泪水赶忙跟了上去。 走到儿时卖梅花糕的小摊前,朱允炆发现摊主都已经从父亲换成了儿子,一时又想起来自己已经故去的祖父。 若祖父还在…… 这样得罪人还不讨好的事情,只要自己撒个娇,祖父都能给自己摆平,还用得着朱允炆亲自上手去收拾皇叔们?】 - 忍无可忍的朱元璋想打人,可现在朱允炆年纪尚小,那不如就打他父亲如何? 不过转念一想,老大会早亡…这不行,老大也不能打,转头看向自己的儿子们,发现老四精神抖擞的看着天幕呢。 “老四,过来。” 朱棣听着朱元璋语气很平静,以为被朱允炆气到了来寻求安慰呢,屁颠颠跑去了。 没想到,冷不防的被朱元璋拿着鞋底子抽了好几下。 “你们这群不省心的兔崽子,竟给老子找麻烦!” 什么?!谁不省心了! 不省心的人,难道不是朱元璋的好皇孙吗,关他朱棣何事? 朱棣伤心的摸了摸肩膀,一溜烟的躲去了大哥的怀抱,为何受伤的总是他? - 好巧不巧的,天幕刚开始放朱元璋的故事,朱允炆已经溜出宫去买梅花糕了,于是他华丽丽地错过了一系列‘重大新闻’! 朱允炆与黄子澄到时,摊主正好卖掉一锅准备现做,不差钱的朱允炆表示: “接下来的一整锅直接卖给我!” 摊主抬头一瞧,只见朱允炆仿佛满脸写着,‘哥不差钱’四个大字。 一听这豪放话语,再看看几人虽朴素但布料极好的穿着,摊主就知大主顾来了,若服务得周到,说不定还有赏银! 笑得灿烂的摊主热情的招待朱允炆: “好嘞,贵客稍等片刻,梅花糕很快就出炉。” 不仅手中活计不停,嘴里还要将他们家的梅花糕解说一通: “小人这梅花糕呀,还是自打太爷爷那辈儿传下来的,这面糊手艺,不是小人自吹,别家可寻不到!” 骗人!朱允炆幼时来买梅花糕的时候,摊主父亲明明说是自己捣鼓的手艺…… 不过也不必拆穿这‘百年老店’的故事就是了。 只见摊主熟练的将每格梅花糕的炉子刷上油,再将特质的面糊糊倒入格子中,紧接着放入据说也是自家传承酿制的红豆沙。 顶上再浇一层面糊,撒上青、红丝,每个格子还能精准的放上一颗红枣。 “贵客您瞧,小人孩他娘今早刚搓的圆子,送与你们尝尝。” 说完后放了几颗零星的小圆子在上头,毕竟是送的,量就不太多… 最后盖上特质的平板锅盖,静等梅花糕出炉就行。 出炉后的梅花糕,还真别说,这味道可是相当独特,有一股特殊的香味,似乎还真能闻到一丝梅花香? 一口咬上去糯糯的甜甜的,正是朱允炆幼时尝到的滋味,吃完还问黄子澄味道如何。 能如何?当然是美味非常啊! “这梅花糕当真是好吃,微臣就没尝过比这更美味的糕点!” 朱允炆被逗得捧腹大笑,最后丢了赏银给摊主打道回府了,摊主定睛一瞧,银子!白花花的银子! 这位公子果真是有钱人! 吃完梅花糕的朱允炆,这下给自己壮好胆了,可以去将皇叔们拉下马了! 作者有话要说: 梅花糕源自明朝,流行于南京等地。 ——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建文帝曰:“诸叔各拥重兵,何以制之?” 第86章 梅花糕后续 【黄子澄被分到一个梅花糕后,仿佛打了鸡血一般跟在朱允炆身后不停地给出削藩建议。 他觉得既然要削藩,而陛下又实在不想看着燕王做大,那好办啊,第一个削朱橚就行了嘛! 朱橚可是朱棣的同母弟,削了朱橚的爵位,等于剪除了朱棣强有力的支持者,还能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 殿中议论的大臣们皆目瞪口呆,还可以这样操作的? 削藩头一个削燕王亲弟弟,确定燕王会被吓到而不是愤而起兵? 不论齐泰等人怎样说破嘴皮子,朱允炆最后还是力压众议,决定采用黄子澄的办法,就第一个削朱橚! 朱橚家还正好有个脑子也不太对劲的朱有爋,竟主动向朝廷举报自己的父亲心怀不轨,恐要造反! 所以说孩子该打还得打打,这蠢儿子不过脑子的举报了,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