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抬头一瞧,哟,这不是当初的冤大头十七弟嘛,于是笑眯眯道: “当然作数,十七弟当日对咱可是相助良多啊!” 此言一出,朱权眼睛都亮了,既然作数,那他就要开始提要求啦! “四哥!弟弟相中了一处好地方,小桥流水人家,吴侬软语的苏州,闲来还能喂喂鸭子,约三五好友一同垂钓,多么惬意舒适啊!” 按说当初朱棣起事时,朱权已经被朱棣骗走了大宁卫,然而一直到现在,朱权还是没能长出心眼子。 朱权这一通惬意的描述下来,就连朱棣都想去苏州走走看看,钓钓鱼喂喂鸭子了。 可朱棣忙于朝政没法去呀!朱棣都没能体验到的事,能让朱权先体验了?这不是开玩笑嘛。 于是在朱权的长篇大论后,朱棣只回了这句话: “苏州乃畿内也,不可作为封地。” 可怜的朱权就这样被‘畿内也’三个字给打发了,朱权听闻后虽然伤心,却也不气馁。 毕竟江南好地方这么多,没有苏州,还有其他地方可以垂钓喂鸭子啊! 有道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既然苏州不行,朱权就选了个离京师稍微远一些的地方: “四哥,那就杭州的钱塘吧!” 呵! 朱棣都要被逗笑了,这个十七弟,还真是一门心思想要个富庶的封地啊! “唉…十七弟,不瞒你说,钱塘虽是个好地方,可作为封地的话,似乎风水不太行。” 当初朱元璋还在时,曾将钱塘赐给五皇子做封地,最后却不了了之。 后来朱允炆又将钱塘赐给了他弟弟,随着朱棣登基,钱塘又收归了朝廷。 朱棣苦口婆心的给朱权摆事实讲道理,这下轮到朱权傻眼了,他是真没想到这回又不行了。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难道他的好四哥想卸磨杀驴,不给他封地了?!朱权急道: “四哥!您当初可是答应了弟弟的,君无戏言呐!” 最后还是朱棣拿出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南昌等五地,让朱权从这几个地方中间选择。 接到小纸条的朱权这才反应过来,他的好四哥原来早就有了主意! 瞬间哭红了眼眶: “四哥骗人,当初骗走弟弟兵马和大鹅时,可不是这么说的!” 大,大鹅… 朱棣想了好一会儿才想起来,的确是有这么一回事儿。 当初从大宁出发时,朱棣还将宁王府剩下的大鹅全都顺走了,不过那鹅肉做成椒醋鹅后,还当真是美味。 念起了朱权的大鹅之情,朱棣决定再请朱权吃一回点心,也是他近来爱吃的食物。 朱权看着面前桌案上,一盘白白胖胖的小馒头,疑惑的抬起了头问道: “四哥,这是…美味?” 骗小孩了啊,馒头谁没吃过,他从北方吃到南方,怎么就成了他的好四哥口中的美味了? 朱棣意味深长的看着朱权道:“你尝尝就知道了。” 朱权试着拿起一个馒头,与他以前吃到的硬馒头不同,眼前的小馒头手感很软和。 咬了一口之后,朱权惊讶的发现这个馒头的内馅,竟然与众不同! 里头的馅料就是赤豆沙,豆沙香糯绵密,几乎吃不出豆沙的颗粒,除了豆沙原有的口感,竟还吃出了雪梨的香甜来。 想必是这馒头中滴入了雪梨汁,才会这样香甜,朱权本来对平平无奇的小馒头没多大兴趣。 没想到吃了一个又一个,竟好似停不下来,两个腮帮子吃得鼓鼓的,一边吃一边点头称赞。 最后,朱权满意的带着一个大食盒出宫了,食盒中装满了豆沙馅小馒头,后知后觉的朱权回到府中才觉出不对劲来。 “诶?刚才四哥是让我去南昌吗?不对,怎么就答应去南昌了!豆沙小馒头误我!” 【当初朱棣答应的好好的,登基后也确如一开始承诺的那样,将诸王又重新封至原来的封地。 当然,倒霉蛋朱权除外,不过也正是朱权早早的就被安排去了南昌,兵马也早就被朱棣给搜刮了一干二净。 等后来朱棣温水煮青蛙再次削藩时,朱权已经在悠闲地垂钓喂鸭子了,其他藩王别无他法,最终只得被朱棣给削了藩。】 作者有话要说: 诸王:朱老四,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呢! 永乐大帝:略略略~我是老大我说了算 —— 《明史》记载:王乞改南土。请苏州,曰:“畿内也。”请钱塘,曰:“皇考以予五弟,竟不果。” 第104章 豆沙小馒头后续 【永乐元年,朱棣刚刚登基,吩咐一切都遵循洪武旧制,急切地想要展示自己比侄子朱允炆强得多。 其实朱棣只是身在局中而已,凭他兢兢业业勤于国事,就已经比朱允炆强上许多了。 可朱棣觉得这还远远不够,他想要创造一个恢宏的盛世,不仅要对外扬起大明国威,对内的经济文化也要搞起来! 话说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自小没读过什么书,因此他当上皇帝后吃了许多没文化的亏。 所以费尽心力的给后代遍寻才高八斗的名儒,只为给老朱家扫盲。 甚至还想修一部网罗古今历代文化典籍的著作,可修书不仅仅是写写字而已,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明朝初期国家百废待兴,那叫一个穷啊,朱元璋首先得解决百姓的温饱,其次才能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 因此修书一事,就这样在洪武年间搁置了。 而朱元璋的文化人好大孙朱允炆上位后,压根就没想过修书这事。 他整日忙着看牢屁股底下的椅子,以及和各位皇叔斗法,修书之类的,根本不在朱允炆的日程安排中。 到了朱棣上位后,作为一个往常整日被朱元璋嫌弃‘没文化’的皇帝,他决定继承先帝遗志,组织编纂一部文化巨作。】 - “若老四当真能修得成书,倒算得上半个文化人了,只是不知修成了什么样。” 朱棣整个人都是懵的,修书?他老爹都没能做成的事,真的被他完成了吗? 会不会,只是修了薄薄的几页纸… 忐忑不安的朱棣等着天幕继续放下去,等待是难熬的,甚至比上战场打仗还紧张得多。 【最初,朱棣觉得一定得找一个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博学之士,才能编的好他想要的书籍。 因此命解缙负责主持编纂工作,还划拉了一百多人一同编写,要求从古至今的经史子集都得编写进去。 最可贵的是,除了这些四书五经之类的书籍,天文、地志甚至是医术技艺等方面的书籍也要一起编写进去。 总之一句话,但凡是被广泛认定为好书的,那就要通通都要编写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