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轻而易举。 黎郁云悄悄打了个哈欠。 其实这也不错,她更喜欢一个陪在她身边的丈夫,功名利禄也就这么一回事,比不上两人彼此相伴。 知书也是个通透的,经她暗示,瞬间想到一个人,“西北的明将军?” 原来如此,她就说这世上哪来这么多真爱。 若是为了明将军手里的军权,那倒是说得通了。 突然,知书忍不住叹气,“夫人,虽然我会保密……”肯定是怀孕后,夫人的脑子变钝,这种事要人命的事,就不要轻易说出来啊。 黎郁云又打了个哈欠,她喝了口果子露提神,现在不能睡,不然晚上就睡不着。 “没关系,明将军很快就要倒霉了。” 刚说完,她赶紧捂住嘴,都说怀孕会让人变笨,她肚子里是双胞胎,变笨的可能性多上一倍。 知书直翻白眼:“放心,我啥都没听见,今天回家我就将这事忘了。” 黎郁云点头如捣蒜,她当时是听丈夫分析的,听得都快傻了,帝心难测,搞政治的心都脏,最高位那个最脏。 知书无语地看着她,怪不得小侯爷要给你讲这些当胎教,原来是为了补智商…… 她打了个寒颤,女人果然不能怀孕生孩子,脑子真的会变笨。 知书再次坚定不成亲不生孩子的决心,不婚不孕,芳龄永继! ** 一群人在屋子里忙碌的时候,杨清泉带了个孩子进来。 孩子的年纪不大,白嫩嫩的小圆脸,乌溜溜的大眼睛,看着就可爱,很容易让人心生怜爱。 杨清泉道:“这是我亲戚家的孩子,叫小南。” 纨绔们中有见过六皇子的,闻言朝杨世子直翻白眼。 神特么亲戚家的孩子——也对,你家最大的亲戚就是皇帝。 不认识六皇子的人对杨清泉颇有微词,这里的稿子这么多,带个孩子过来干嘛?添乱不成? 直到这孩子帮忙纠正了一个错误后,所有人震惊了。 “你才六岁吧?”杜明规惊喜不已,“这么难的题都解得出来,是个好苗子啊。” 六皇子仰起白皙可爱的小脸,纠正道:“我八岁了。” 杜明规啧一声,捏了捏他的小脸:“那你得多吃点,男人长得矮会娶不到媳妇的。” 看到这一幕,知道六皇子身份的纨绔都快要疯了。 杜明规你好大的胆子,居然敢捏六皇子的脸,你就不怕他一状告到皇帝面前? 不过六皇子脾气可真好,脸都被捏红了,也没对杜明规破口大骂。 纨绔们窝在屋子里算生算死,小侯爷则趴在杨清泉的书房里,仿佛一条不会翻身的咸鱼。 杨清泉走进来,拍了拍瘫在榻上的好友,只觉得没眼看,“你还有精力出些有趣的题吗?小六今天来了。” 小侯爷正瘫得舒服呢,脑子有些迟钝,“谁啊?” “就是六皇子。”杨清泉脸上露出疼惜之色,“之前我和你说的孩子就是六皇子,他从小身体不是很好,功课一塌糊涂,没想到他在算学这么有天份。” 他将六皇子的作业递过来,一脸自豪道:“你看这是他解的题!这孩子对算学颇有天赋,痴迷此道,这些都是他最近算出来的。” 六皇子经常去上书房找擅长算学的夫子要题目,当然六皇子觉得最有意思的还是江小侯爷出的题,可惜先前他们去江南了,六皇子只能找夫子要代餐。 小侯爷随意翻了翻,不知不觉身体坐直,惊讶道:“都对了,这孩子很聪明啊。” “哈,你说聪明?”杨小世子笑得一脸讽刺,“小六在上书房读书时,可是以驽钝闻名。他的功课之糟糕,让所有教过他的夫子都皱眉。那些教过他的夫子都说,他一本论语一年都背不下来,惩罚的时候,都不知道怎么惩罚了,因为他每天犯的错太多……” 小侯爷看他一眼,“你这么生气,是因为你不这么认为吧。” 杨清泉一屁股坐下来,喝了一大口茶压下心中的怒火。 他从未觉得那些夫子对六皇子的评价是对的,但他眼界有限,不知怎么反驳,只能看着这孩子被人批得一文不值。 直到纨绔们从《算学》发现惊世骇俗的定国安邦之策,他模糊中感到“算学”能解决隐田问题,那近乎“道”了。 虽然自己算学不佳,他仍是对此十分上心,特意带六皇子过来参与编书,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想让人知道算学既然能济世经邦,那擅长算学的六皇子就是天才。 小侯爷能理解他的愤怒,这年头的人都以为只有读会四书五经的才是人才,不像未来,数学天才可是熠熠发光的明星。 六皇子这是生错了时代。 其实听说六皇子之事时,他还以为六皇子是为了生存掩饰呢,但装蠢的方式很多,没必要为这事天天被惩罚。 所以这是个记忆力不好的天才? 小侯爷摸着下巴,有点好奇,按理说数学好的人,记忆力差不到哪,这孩子肯定哪里不对。 杨清泉一边喝茶,一边笑看六皇子像一滴水般融入那群努力工作的人中。 六皇子此时不像是皇子,而是一个对工作热忱的人,无比欢快地跟着众人整理文稿,杜明规还笑着摸他的头。 “小南,我一定要在作者栏中添上你的名字!天啊,再过几年,我就得反过来叫你师父了。” 白净的孩子笑得甜蜜蜜的,“不用写我的名字也没关系,我对出名没兴趣,我只对算学感兴趣……” 纨绔们纷纷说:“那怎么行?也有你的功劳!” ** 经历将近两个月的忙碌,新编的算学书总算成稿。 杨清泉第一时间将之摆到皇帝的御案上。 皇帝看后十分惊叹,作为帝王,他对算学也是有所了解的,但其实高深不到哪,此书最大的特点是将算学化难为简,并让人明白怎么在实际中运用。 皇帝道:“此书可为‘道’矣。” 如果说以前算学只能算“技”非“道”,那么这在实践中能查出隐田,人口增减……已相当于此书能指导民生运转,形成一套理论体系。 皇帝此言一出,此书立刻登上大康朝最销书的名单。 不管那些豪强地主多么惊惶、恐惧,他们只能绝望地看着作者栏里那串长长的名单,无可奈何。 该去恨谁?该去杀谁? 来势汹汹的“道”如同滔滔江水,阻挡不了,更无法视而不见。 知道此书神奇的人,无论识字的,还是不识字的,都想买来收藏。 就连家中有余资的农夫,都想买上一本能告诉他们土地被大地主贪污了多少的书,更别提那些纨绔们的家人,自家孩子亲自参与编撰的书,当然得多买十几收藏。 好像几十本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