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子和丫头穿着厚实的棉袄进进出出,或手捧食盒果品,或手提茶壶在忙碌,还有早早就来帮忙的村民,哪个都不得闲。
只有顽皮爱闹的孩童围着搭在正院的戏台边上叽叽喳喳,讲自己随家里大人去县城时看到过的杂耍,厉害的技人能连番十个跟斗。
后厨的锅灶天不亮就开始烧, 宰杀好的牛羊鸡鸭成筐成筐往里抬。
还有昨日就做好冻上的冻豆腐和牛筋皮冻, 胡麻油炸出来的各色菜丸子、小酥肉和鱼块,卤了一个晚上的羊蹄和猪手。
从地窖拿上来的大白菜,撕开外层的菜叶,里面还是水灵的,揪一片菜梆子放嘴里嚼着都甜。
几个妇人正甩开臂膀揉面, 纯白面,没有掺一点麦壳, 烙出的饼外皮酥脆, 扯开的面也劲道, 捏出的包子更是皮薄馅儿大, 肉馅的油渗透了包子皮, 热气腾腾的香味散开,来帮工的没有哪个不咽口水。
大锅里还有用粟米熬的粥、奶白的羊汤配上切好的羊杂, 在县城铺子卖的极好的咸奶茶已经抬出去先让大家伙喝了暖身。
就是没资格来吃席的雇工和流民也能分到,葛大娘让人抬了一桶到村口, 每个人拿碗排队来领,炒黄米、黄油和撕成条的肉干堆到冒尖。
有些人舍不得一下吃完,只沿着碗口舔一舔,余下的带回帐篷分给行动不便的老人。
因着天冷,菜刚端上桌就要冷了,幼儿做主,不摆席面,全部开大桌吃暖锅。
暖锅类似火锅,在小火炉上放一口陶锅,里面加热汤,翻滚之后再烫菜,这种吃法在北地很盛行,一则保暖,二则方便。
经商旅传进中原,再到江南,世勋贵族们就吃出了新花样,开始有铜锅和铁锅。
烧旺正屋的地龙,中间摆开一张大桌,正对戏台,两边是对着的三张圆桌,坐的都是去岁被虞归晚救下的南柏舍村民,老少二十来个。
如葛大娘等几个妇人也是最早跟着虞归晚做事的,为幼儿做生日,她们挨着主桌也是应当。
其他村民就安排坐在廊上,都烧着炭炉,一点不会冷,离戏台还更近,看得清楚。
主桌自然就是虞归晚、幼儿、廖姑和杜氏,另外还有跟廖姑关系好的二丫、佟汉的女儿佟潼。
她们本是跟着家人来的,该和家人坐一桌才对,被廖姑硬拉了上来,幼儿也笑着招手让她们坐下,她们的家人见了自然乐意,这可是别人求都求不来的体面。
佟* 潼算数厉害,识字也多,被虞归晚安排进铺子帮忙算账,每月有工钱,春婶每天都乐的合不拢嘴,背地里也不忘叮嘱女儿要好好干,将来大有前程的。
佟潼不是特例,村里跟廖姑差不多大的孩子都有事情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