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最后一道题出自《孟子》。 正?如四书题不容易玩出什么花样一样,题目本身也颇为保守,第一题为“夫子之道至已矣”。 虽然出题对?于原本文章内容有所截断,但对?于对?论语倒背如流的人来说,都明白这道题是出自《里仁》篇。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与曾子的谈话中,孔子提及自己的学问中有两?个字贯穿其?中,孔子不明说,但曾子明白,在同门询问时,道出了答案:忠与恕。 由于忠与恕原本就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在论语中出现过许多?次,答起来反倒是不好答。 宁颂想了想,才定了论。 所谓“忠”,孔子在《雍也》篇中论述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所谓“恕”,《卫灵公》篇也有答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因此,在正?式开考之后,宁颂在草稿纸上写道:“夫子之至道,曰忠与恕。中心为忠,如心为恕,以及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 洋洋洒洒三百字,意犹未尽。 若不是考试规定只能答三百字,宁颂恐怕能够答更多?。 答完了第一题,宁颂紧接着看第二题。 “博厚,所以载物也。” 毫无疑问,这是一道出自于《中庸》的题目,考题给了一句,整句除了考题那一句之外,还有“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这几句看似在说博厚、高?明、悠久,但实际上原文是讲“诚”。 所谓“诚者,自诚也”。 后世中,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即认为《中庸》是在反复叮咛教?人做事的道理。 《中庸》中,也将“诚”这一品质反复讨论,宁颂想了想,也从“真?诚”作为切入点:诚者,择善而固执者也。 真?诚,再怎么坚持也不为过,而做到这一点,是从选择一个小事坚持下来作为起始。 由此写下去。 写完了两?道题,一早上的时间已经过去,到了这时候,正?好是考院里给考生?们发?第一餐的时间。 宁颂抬起了头。 考院中的监试们临时给考生?们做饭显然不现实,而且涉及到保密的需求,也不能从考院外购买。 因此,为了满足考生?们的需求,在乡试开考前,考院中就入驻了一批军士,称为号军。 一方面,这些号军可以与胥吏一起负责伙食,另一方面,考虑到考生?们有自炊的需求,也需要号军们的帮助。 但话是这么说。 就如同许多?政策的出发?点原本是好的,然而落实不到实处一样。 无论供餐政策与号军的设置,都是为了考生?们更好的答题。 可问题是,在实行起来,由于一系列原因,并不能达到原先的效果。 比如,发?放的饭不能吃。 宁颂盯着那半生?不熟的、夹杂着砂石的米粒,看不出形状的菜,胃口都倒尽了。 他自认为不是一个挑剔的人,奈何这考场里发?放的饭他实在是吃不下去。 若是吃了,恐怕后半场的题不用答了。 在号军鄙视的眼神里,宁颂让人将自己的饭收走,自个儿要了水,开始做饭。 在做饭之前,宁颂先将要来的水过滤了一遍。 他在考试之前关注过考院附近的环境,考院距离东省的绕城河很近,取水方便。 处于人力考虑,考院的胥吏们大概率不会?舍近求远,也就是说,考生?们吃的水也大概率来自于这条绕城河。 而四月正?是春耕的季节,农业活动频繁,绕城河中难免被排入一些污水。 出于自己的安全考虑,宁颂先花时间过滤了水。 答题的效率比自己想象中的高?,宁颂在这个间隙没有选择继续答题,而是靠在墙壁上闭目养神。 太过着急,精神会?受不了的。 有多?少前辈由于太过焦虑,而受到号舍低矮环境的影响,得了“矮屋恐惧症”,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 考完之后甚至还会?受到影响。 宁颂虽然觉得乡试很重要,但还不到牺牲自己的健康的程度。 只不过,宁颂刚休息一会?儿,就听到了号舍外激烈的吵架声?—— 因为饭食不能入口的缘故,有考生?与号军吵了起来。 不一会?儿,监试也来了。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监试被吵得一脸懵,怕上峰责怪,他干脆差了人将双方分开。 “不想考就出去。”监试威胁考生?道。 考生?无法,只得回了自己号舍,坐下来低头吃生?冷之物。 宁颂围观了一会?儿,见?自己的水过滤好了,继续做饭。 一顿饭吃饭,答完了最后一道题。 宁颂没来得及检查,就听到了监试的声?音:“是否有人身体不适?” 闻言,宁颂抬起头,与对?面号舍的人对?视了一眼。 对?面的号舍的人拒绝吃号军发?的饭,自个儿刚折腾完吃的,如今饿得头晕眼花。 见?到宁颂体力充沛,神采奕奕,下意识露出一个嫉妒的眼神。 然而,这位学子的嫉妒之情没存在多?久,就被监试离开之后,在号舍中传递的流言吓坏了。 原来,有不少人吃了考院发?放的饭,上吐下泻,情况相当严重。 按说乡试环境如此,腹泻不舒服是常有的事,可这一回,考院中的大夫看完了病,立刻吩咐让号军将考生?移出去。 “害怕是得了瘟疫。” 原本不以为意,但此时听到最后两?个字,宁颂的手也顿住了。 第73章 乡试第一场还?没考完, 考院中就因为这关于疫病的谣传闹得人心惶惶。 宁颂做完了饭,将碗筷收拾好,放进了自己带的小藤箱里, 闭着眼?冷静了一会儿, 开始看第三题。 不是他不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 而是他?身体尚且没有不适, 何况目前还?在?考试,他?只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第三题是“今有璞玉至琢之”。 按照顺序, 第一道题来自于《论语》, 第二题来自《中庸》, 这一道题, 则是来自于《孟子》。 这一道题目只截取了原文的一部分, 原文出自梁惠王下第九节, “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 必使玉人雕琢之?”。 文章原意是孟子使用?璞玉作为例子, 劝谏齐宣王能够根据臣子的专业水平、个人特质来使用?下属。 若非如此,哪怕是璞玉,要求匠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雕琢这块玉石,玉石也会失去自己原本的价值。 这句话讲的是孟子的人才观, 目的是希望上位者能够正确地辨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