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108(1 / 1)

窒息的沉默,李世民已经明白了他们的选择。 也罢,他们追随自己本来就是为了利益,到了如今这步田地,再垂死挣扎也没有翻盘的可能。 只是,若是让他死在这些庸碌之辈的手里,他是万万不甘心的。 秦王李世民抹了一把脸上的血迹,深深的看着天边屏幕中播放的画面,勾起唇角微微一笑。 这才是他本来的宿命,只可惜,天命如此,如今不过是一命抵一命罢了。 只是…… 带领大唐走向崛起、缔造贞观盛世的唐太宗绝不能就这般屈辱的死去。 没有人能杀死唐太宗,只除了——他自己。 他直直的望向自己名义上的亲兄弟,不卑不亢的提出要求:“今夜,我李世民可以死,但希望你们能放过王妃和几个孩子,至少,留他们一条性命。” 对于这个要求,李建成和李元吉丝毫没有感到意外。 今夜的喊杀声令整个长安城都震动了,即使是事发突然,可如今经过长久的厮杀,想必皇宫中已经得到了消息。 必须要赶在父皇的使者到来之前除掉李世民,否则,后患无穷! 思及此,两人也不再犹豫。 “可。” “你放心去吧!” 看着他们三人商谈完毕,秦王一系的属下们又开始蠢蠢欲动,互相给对方使着眼色,示意对方先动手。 可谁也不愿意做这个出头鸟,于是,他们只能不断逼近秦王,只等着有人率先出手,他们也好找机会冲上去补刀。 嗯,必须补刀,务必要让太子和齐王看到我们的诚意,免得他们不认账! 看到这一幕,本就对属下们不抱希望的李世民更是心中冷笑。 “慢,我与尔等有同袍之谊,此番,便不劳诸位出手!” 听到秦王的话,他身边的追随者们双眼一亮,无一不松了一口气。 他动手自刎也好,也免得他们亲自动手,这难免留人话柄,还落得个见利忘义,背叛旧主的名头。 见此情景,李世民冷蔑一笑,举起长刀横在颈间,脸上满是释然,毫无失败者该有的跪地求饶和惊恐万状。 夜色凄迷,大区滂沱。 三方兵马汇聚在一处,目光灼灼的等待着惊才绝艳的秦王最后的落幕。 此情此景,李建成和李元吉心中也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几人都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谁知最终竟闹到你死我活的境地? 世人皆说皇帝好,却不见座下白骨成堆,其中有朝臣、有敌人、更有自己的兄弟手足。 这一刻,李元吉突然有些意兴阑珊,失去了对皇位的兴趣。 是的,他也想坐一坐那至高无上的龙椅,尝一尝当皇帝的滋味。 可他头上还压着两位嫡出兄长,父母也不甚看重他,因此,他只能自己争、自己抢! 大哥李建成,早就被立为太子,手里握着朝中的文官;而二哥李世民常年征战在外,手里掌控着大批武将。 可他李元吉有什么?他什么都没有,无论个人实力,还是手下的势力,他都争不过两位哥哥。 唯有结盟,他才能有一丝机会。 因此,他选择支持李建成,除了李建成是嫡长子,是名正言顺的太子、是储君,登上皇位的机会比较大之外。 二是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手握兵权的李世民明显更难对付一些。 他曾经和两位哥哥都一同出征过,自然对双方的真正实力一清二楚。他很明白,只要除掉二哥李世民,那么对付李建成就容易很多,甚至取代大哥入主东宫也并非不可能。 只要自己帮助李建成铲除了李世民,那对自己来说,无疑是除掉了最大的竞争对手,到时候再全心全意地对付李建成,那相对而言就比较容易了。 退一步说,自己帮助李建成除掉了李世民之后,就算日后无力与李建成对抗,但仍有保全自己的实力。 更何况,届时人人都知晓他帮助李建成除掉了李世民,无论如何,日后李建成登基为帝都得记得他的好。 曾经的李元吉是这般想,也是这么做的,可如今,看着一母同胞的亲兄弟走向穷途末路,他觉得这皇位也没什么意思。 成王败寇,莫不如是。 而背负着众人期待的李世民遥望秦王府,目光仿佛能穿过重重阻隔,看到妻子和孩子们的恐惧和忧虑。 也罢,我死了,才能保全你们的性命,一切就到此为止罢…… 雷神阵阵,闪电照亮苍穹。 夜雨纷飞,气氛一片凝滞。 李世民黑眸中一派平静,他的掌心用力一挥,慷慨赴死。 作者有话说: 抱歉,各位,作者确实出现了失误,齐王妃杨氏和唐太宗之间应该没有故事,唐太宗后宫里有好几位“杨妃”,宋朝的史官将曹王李明之母的杨妃和齐王妃杨氏写做一人,作者也被混淆了,傻傻分不清。 《旧唐书》记载:杨氏生曹王李明......曹王明,太宗第十四子。贞观二十一年受封。二十三年,赐实封八百户,寻加满千户。显庆中,授梁州都督,后历虢、蔡、苏三州刺史。 《册府元龟》记载 :巢剌王元吉,高祖子,以罪诛,贞观十六年追封,以曹王明为后。 《新唐书》记载:曹王明,母本巢王妃,帝宠之,欲立为后,魏徵谏曰:‘陛下不可以辰赢自累。’乃止。 《资治通鉴》记载:丁酉,立皇子明为曹王。明母杨氏,巢剌王之妃也,有宠于上;文德皇后之崩也,欲立为皇后。魏征谏曰:“陛下方比德唐、虞,奈何以辰嬴自累!”乃止。寻以明继元吉后。 唐太宗的后宫里有好几个杨妃,后世的史官们也混淆了: 杨妃一号:杨妃为隋炀帝之公主,太宗四妃之一,生育有太宗第三子吴王李恪、第六子蜀王李愔。 杨妃二号:记录不详,为曹王李明之母。宋朝的史官将此杨妃和齐王妃杨氏写做一人,引出了天大的误会。 杨妃三号:赵国太妃杨氏,是唐太宗第十三子赵王李福的母亲,李福的墓志铭中称生母为“杨贵妃”。 杨妃四号:唐太宗杨婕妤出身隋朝宗室,为隋观王杨雄的孙女,观王之子杨恭道的第三女。在贞观某年被唐太宗册封为正三品的婕妤,由于史料匮乏,杨婕妤的生平暂时不为人所知,仅有婕妤册文收录于《全唐文》。 杨妃五号:后宫杨氏不见于史册,仅出现在其弟杨台的墓志铭中。这位杨氏是隋朝著名权臣越国公杨素的孙女,其子杨玄奖之女。贞观七年,杨氏的弟弟杨台因“姊在□□、编名戚里”,得以因“妃嫔之亲”的缘故被封为正七品上的尚食直长,其后她的经历就不为人所知了。 看了“十三”宝子的举证,如果齐王妃杨氏是曹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