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皇贵妃望过来的眼神,德妃有些尴尬,诚惶诚恐地上前请安。 德妃当年是小选入宫的,本来是伺候其他妃嫔的宫女,哪怕如今成了一宫主位,仍是一副谨小慎微,战战兢兢的做派。 皇贵妃本不太喜欢她这样,感觉她装的太过,倒像是别人欺负她似的。 但想到胤禛,皇贵妃又在心里叹了口气,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会儿没必要为难德妃。 “放心吧,只是夜里用功读书,染了风寒。”皇贵妃道:“你若想看他,待会儿再去,他刚吃了两回药,睡下了。” 皇贵妃发话同意她去,德妃松了口气,忙谢恩。 她又回宫等了一个多时辰,估计胤禛该醒了,才冒着傍晚刺骨的寒风往阿哥所去。 到了院门外才知,万岁爷来了。 屋里隐约传出儿子的哭声,德妃从来没听儿子这么哭过,顿时着急起来,恨不得直接闯进去。 第024章 胤禛本以为自己已经调整好心态,不会再哭了。可当他看到汗阿玛时,还是没忍住眼泪。 康熙这两天挺忙,一是忙着修河道工程的事情,二是趁着俄罗斯使臣在,跟他们打听打听去西洋留学的事。 他中午就听说胤禛病了,心里一直记挂着,直到傍晚,忙完政务,连晚点也顾不上吃,就赶了过来。 大概是连着几天没休息好,康熙眼中都有了红血丝,胡子也没打理,看着有些疲惫。 胤禛知道,汗阿玛对儿子们有多重视,哪怕对他们不如对太子那么关注,却也是时刻放在心上的。而这么好的汗阿玛,多年之后,却有可能眼睁睁看着他们手足相残却束手无策,在无奈中离开人世。 胤禛懂事后,印象最深的生死离别是六弟胤祚夭折。他和胤祚虽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其实并没有太亲近。即便如此,他都难过了好久。 他只要一想到汗阿玛、皇贵妃和额娘以后也会离开他,他就难过得无以复加。 康熙进屋还没关心两句,小家伙就哭了起来,他越劝,小家伙哭得越厉害。 康熙:“好了好了,小男子汉了,连一点小病小痛都忍不了?” 他难得放柔声音,轻轻拍着儿子的背。儿子们懂事以后就不敢在他面前哭鼻子了,康熙怎么也没想到,打破这个规矩的是平日最懂事的胤禛。 胤禛抽噎着,他也知道自己这样很丢人,可是怎么也停不下来。 “汗阿玛……汗阿玛,对不起。”胤禛也不知自己是在为哭鼻子道歉,还是在替未来的自己道歉。 康熙却只能想到前者,他轻轻叹气,搭上胤禛的脉搏,“乖,让汗阿玛看看,到底哪里不舒服。” 说起来,胤禛也确实不容易,一边是养母,一边是亲额娘,既不敢在皇贵妃面前太放松,也不敢和亲额娘太亲近,两边的情绪都要照顾到,凡事都想做好,不给皇贵妃添麻烦,也不给德妃丢人。可他毕竟只是个九岁的孩子,心里哪儿能承受得了这么多。 如果是胤祉病了,这会儿肯定回荣妃宫里去,让荣妃照顾了。小胤禛大概不知该去哪儿,只能自己在这受着。 康熙正给胤禛把脉,小太监在外面通传,德妃来了。 若在平时,康熙是不希望德妃来看胤禛的,德妃和皇贵妃相比,康熙更在乎皇贵妃的感受。德妃和胤禛太过亲近,皇贵妃定然心里不是滋味。 但瞧着面前可怜兮兮努力忍住眼泪的胤禛,康熙心下酸软,没纠结这个,让德妃赶紧进来。 这还是德妃第一次来胤禛在阿哥所的院子,她束手束脚的,给康熙请过安后,都不敢仔细打量儿子。 胤禛原本已经快平复下来的情绪,见到亲额娘后,又控制不住了,书中他还有个罪名是“逼母”,似乎外人以为额娘不疼爱他,而是更希望额娘的另一个儿子允禵当皇帝。 胤禛本就觉得自己和额娘的关系远不得近不得,很难把握,一想到额娘之后可能更疼爱别的孩子,他就好伤心。 “额娘。”胤禛仰起一张满是泪水的小脸,委屈巴巴地看向德妃,“是儿子不好,让您担心了。” 他一定要比以前更懂事,额娘才不会偏疼那个还未出生的弟弟。 德妃一听这话,差点鼻子一酸,也落下眼泪。 康熙担心母子俩抱头痛哭,在胤禛脑袋上轻轻敲了下,“你在阿玛面前哭唧唧,就不怕阿玛担心?行了,别逞强,把被子裹严实点,饿不饿?” 他一面说,一面按着胤禛肩膀,让他躺回去,帮他拉好被子。 胤禛一整天都没吃什么东西,这会儿确实有点饿了,他闷闷地“嗯”了声。 “想吃什么?”德妃忙问,如果阿哥所这边小厨房做不了,还可以让永和宫的小厨房帮忙做。 胤禛:“都可以。” 康熙道:“染了风寒口中无味,吃点酸的吧。”他说着吩咐人煮一碗酸汤面来。 德妃很少见康熙这样温柔体贴的样子,心中很为胤禛高兴。只不知康熙对胤禛的这份关心,有多少是看在皇贵妃的面上。 毕竟,胤祚当初病重时,康熙担心归担心,可没有这样亲自关照过。 从前能得康熙亲自照顾的,只有太子。 胤禛也是头一回被汗阿玛这样照顾,眼眶又开始发酸。 康熙见他撇撇嘴,又想哭的样子,伸手在他额头戳了下,“行了,这幸亏是在汗阿玛和你额娘面前,若让你兄弟们瞧见了,日后该笑话你了,都九岁了,还哭唧唧的撒娇。” “嗯。”胤禛揉了揉眼睛,把泪意压回去,小脸有点发烫。 德妃怕耽误万岁爷的政务,让他先去忙,自己照顾胤禛。康熙却坚持看着胤禛吃完了小半碗面才离开。 临走前还特意叮嘱,让他不用担心落下功课,养好身子要紧。 出了胤禛的小院,康熙想顺路去看看住在阿哥所的另外两个儿子,其实是突击检查一下二人在做什么。 胤祉在屋里练字,胤褆不在,听伺候的人说是去毓庆宫了。 康熙纳闷,老大和太子不是一直别苗头么,跑毓庆宫做什么去了? 既然都出来了,康熙索性往毓庆宫一探究竟。 胤褆这两天往毓庆宫跑,是为了派人留洋的事儿。 他本来不太在意这事儿,却听说皇上为了让旗人愿意派自家子弟去西洋留学,重新拟定章程,许愿他们回来就能当上五品以上的官。 这诱惑可不小,旗人若不考科举,就只能从侍卫一点点往上熬,许多人四五十岁才能熬到五品。 但去西洋留学顶多十年,派个十几岁的孩子出去,起点就比别人高一大截。 这怎么想也是好事,于是不少人家开始挑选愿意留洋的子侄。 康熙这时候又下了一道上谕,留洋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