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远处的妇人还在耕田,纪炀就没去打扰,只是顺着看了一圈。 要说茉莉花,枝软,长得还高,估计以后还需要一些竹竿用来支撑,还要提前准备。 等到四月五月花朵便能开了,到时候白色的花朵清香扑鼻,这里肯定漂亮。 纪炀刚想到用竹竿来支撑花枝,忽然意识到另外一件事。 等纪炀回到县城,直接找了个木匠,开口道:“能不能帮我做个东西。” “用板子做个小木盒,两个巴掌大小的。材质越轻越好,能有多轻就多轻。” 跟在纪炀身边的玉县丞跟平安都有些奇怪,这木盒好做得很,随便一钉便是盒子,中间还留了些缝隙。 纪炀拿着盒子看了片刻,递给平安:“快马送到上集村葫芦江家,让他把,这还没长成的小葫芦放到盒子里,让小葫芦在四四方方的盒子里长大,如果不出意外,葫芦就会长成四方形状。” 葫芦器具,一直只用葫芦的下半部分做成饮食器具,就是因为形状特殊,不方便日常使用。 但若长成正方形,长方形? 甚至想当做什么形状,就做个什么形状的匣子,让葫芦有更多种可能? 方才在茉莉花田,吩咐要准备竹子做支撑,纪炀忽然想到这个法子。 后世种子,用这个法子极多。 什么苹果上有福字,就是做了带福字的苹果“外衣”,等阳光一晒,便会留下痕迹。 给苹果上面套了壳子,那苹果便会按照壳子的模样长。 当然也要预先估计一下果子的大小,如果壳子过大,也就不能长成想要的模样了。 说白了。 利用外壳改变葫芦原本的形状,让它长出来之后,经过简单的加工,就能成为日常所需的器具。 以后什么方形葫芦,长方形的,圆形的,甚至长出来便是器具模样。 纪炀让木匠做的壳子,就是让上集村葫芦江家试试。 趁着春日,果子还没长的时候,试试可能性。 但这个结果显而易见,普通农家人种个南瓜,如果这个南瓜挨着墙长,只要墙够结实,那靠墙的一边必然是扁的,就是因为墙体改变了南瓜的长势跟形状。 后世也通过这个方法让果子更加圆润,按照更漂亮的模样长。 别的果子能行,葫芦肯定也能行啊。 以前的葫芦器具卖得确实火热,可到底不如随意改变形状的葫芦器具销路更广泛。 纪炀解释道:“这事成了,那如今的葫芦作坊销量,可不止翻一倍那样简单。” 玉县丞听的眼神锃亮:“是了,这样肯定能行,葫芦长的时候,就让它改变形状,一定可以!” “说不定以后的葫芦作坊,比化肥作坊还要厉害!” 好家伙,他现在还想着两个作坊作比较呢,要知道他跟凌县尉早就不负责作坊的事了! 不过估计葫芦作坊比不上化肥作坊,让他一直耿耿于怀。 这种良性竞争,纪炀自然欢迎,这会笑着道:“总有一天会超过的,等个一二十年,化肥作坊的肥料都卖光再说?” ??? 一二十年??? 也行!他能等到那时候! 玩笑归玩笑,但纪炀觉得,等改变形状的葫芦器具做出来,估计是条长长久久的经营方向。 比化肥作坊这种靠山吃山的,更加可靠。 给葫芦做各种形状的外衣成本也不高,今年用了,明年还能接着使。 这么算下来,葫芦作坊还真能比化肥作坊长久。 纪炀看着平安去往上集村,又想着把这件事告诉葫芦秀才滕显,他才是葫芦的行家,估计对这事更有心得。 再说滕显已经很久没出门了,自己只知道他在用无腰葫芦做雕刻,具体在做什么却并不知晓。 这会正好去看看他。 来到王家宅子,那王家人立刻来迎接。 他们一向最敬重知县大人,大人虽买下宅子,但却从未住过一天,还允准他们继续住下去不说,平时因为照顾腾先生,更会给些银钱。 这对他们帮助真的很大。 当初也有人说,他们家建这宅子都不止五两银子,卖这么便宜合适吗? 这有什么不合适的,宅子是他家祖父建造,确实耗费不少,据说至少几百两银子。 可耗费又怎么样,到他这换不成银子,就不能给家人买口粮,更不能给妻子熬汤药。 别说五两银子了,就算是三两,也不见得有人买得起。 之后知县大人直接给了二十两,这价格让他没齿难忘。 所以纪炀每次过来,都会有人迎接,这次也不例外。 等纪炀到滕显住的院子,只见滕显家仆人在院子里无奈坐着。 而滕显做葫芦的房间却漆黑一片,外面全都用黑布给封住了,封的严严实实,一丝光亮也没有。 见纪炀过来,仆人立刻道:“老爷在做葫芦,所以才这么做了。” 仆人都觉得老爷有点怪异了! 谁家做葫芦不要光亮啊!还黑布遮住窗户? 纪炀知道这位葫芦秀才的脾性,肯定是在做什么好东西,若不是这样的性格,他也不会做出价值不菲的葫芦艺术品。 纪炀走到门前,开口道:“腾先生,你在忙吗?” “在!你快进来!”滕显听到是纪炀声音,这才道,“除了你,别人都不准进!” 除了他都不能进? 纪炀这下好奇滕显在做什么。 从去年开始,他就一直在忙,好像有什么新的灵感,但算下来也有小半年了。 要知道他上次做出名扬汴京的物件,也没这么长时间啊。 纪炀小心翼翼推开门,又被滕显迅速关上,指着旁边那面墙道:“快看。” 周围一片漆黑,只有桌子上的灯火发出光亮,而这灯火外面的灯罩乍一看像个南瓜灯,仔细看过去,原来是无腰葫芦。 这葫芦削掉上面,只留了个鹅蛋大小的气孔,这气孔位置也很特殊。 不过滕显让纪炀看的,显然是桌子旁边的墙面。 只见这面墙上,有着烛光过去的倒影,而这影像分明是一片丰收的麦田,随着影像变化,丰收的田地上有了辛劳的农人,收割打谷,最后变成阳光普照。 “怎么样!好看吗!?”滕显激动的话都快不出了,拉着纪炀道,“看,我做的葫芦。” 这话中充满得意,也确实值得兴奋。 纪炀再看半圆形的葫芦灯罩,上面精细刻着农人丰收图,因为葫芦的特性,雕刻的时候有诸多工艺可用,火烫烙印,小刀雕刻等等。 里面烛光造成的气流让下面机关稍稍转动。 因为晒干了的葫芦,再加上滕显有意打磨,这葫芦更是轻便,这气流就让葫芦灯罩缓缓转动。 再有烛光在里面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