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 杨二奶奶可不是那么惯着人的人,她骂起人可以把祖宗十八代拉出来遛一遛。 谢姐再怎么不讲理,那也骂不过杨二奶奶,特别是她还想开铺子,到时候还要去商局□□,得罪商局的事儿,她还真不敢做。 “我跟幺妹他们说了,只要她再来,就说我回家找你们了,她要是有啥说的,就来咱们生产队说。” “她一个外人,不敢来,”杨继西说。 “我给她胆儿了,她自己不来,那就是她自己没种。” 杨二奶奶轻哼一声道。 谢姐确实不敢来,但是她也不甘心,于是费尽心思,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给她提供大量青果糖的人。 十一月初,谢姐就在隔壁镇开了一家杂货铺。 和杨继西他们不一样,对方是开业前十天都是买一斤青果糖,送半斤。 去的人不少,连带着谢姐又开始得意起来。 李姐这天来铺子里串门,就说起这事儿,“她还特意回供销社一趟,说她家铺子生意怎么怎么好,我们这边的生意又怎么怎么差,还说让我别在供销社干了,去她铺子上帮忙。” 孙桂芳这天正好在铺子上,听到这话笑道,“那你怎么说的?” “我说开多少钱一个月。” 李姐扬眉。 “她说和供销社的工钱是一样的,我就说那我去你那边干啥啊,工资既然都是一样的,那我这边还能离家近呢,再怎么说,也要给我涨十块钱,她扭头就走了。” 杨二奶奶哈哈大笑,“就是你要去,她也不想请吧。” “我也知道她就是过来打打嘴仗,”李姐摊手,“不过能气气她也好,你们是不知道,我在她面前受过多少气。” “哟,聊着呢,我跟你们说一件事儿,”周文心带着孩子过来,满脸激动道,“知道谢姐那杂货铺吧?” “知道知道,咋了?” 杨二奶奶追问。 “她家不是十天内买一斤送半斤青果糖吗?好家伙,拿不出糖了!人家闹着要退钱呢,结果她说钱拿去进货了,退不出来,我正好去那边看三祖婆,碰见了,走的时候瞧好些人在那闹腾呢。” “十天呢,买一斤送半斤,”李姐摇头,“就是能赚,也赚不了多少,买的人那么多,她为了多赚钱,还提前收人家的钱,结果闹成这样。” “是啊。” 周文心叹了一声。 杨继西到的时候,李姐走了,周文心还没走。 他背着一背篓水果糖过来。 这是从空间拿出来的,只背了八十斤过来试试看喜欢的人多不多。 “表姐,拿去尝尝,”孙桂芳直接装了大概两斤的水果糖递给周文心,不等周文心拒绝又道,“也在你们那院子里,给我们推一下水果糖,还是一毛钱一斤。” “拿着,自家人客气啥,”杨二奶奶直接剥开三颗给平安、嫣嫣还有周文心的孩子吃。 “行,”周文心也不是个扭捏的,第二天不但带来了她几个邻居来买水果糖,还送来了一对卤猪耳朵。 杨二爷爷就爱吃这个。 等谢姐火急火燎地把青果糖全给人家送过去的时候,正想着以后青果糖就是正常的一毛一斤时,却见有人来问他们家有没有水果糖。 “水果糖?你从哪里听说这个糖的。” “幸福镇啊,那边的杨记杂货铺就有卖,我表妹结婚的时候就买的那个,我尝过后,可喜欢了,你家没有啊?那还得去那边买。” 那人失望地离开了。 谢姐只觉得脑门痛,“咋又来了个水果糖!” “人家人脉广呗,你也别和人家比了,咱们家生意已经不错了,”她丈夫无奈道。 “话是这么说,可我进了那么多青果糖呢,现在他们都吃水果糖了,那我青果糖咋卖啊?” 谢姐委屈。 “这才来一个人问水果糖,不要慌。” 结果接下来十几个问水果糖的,这下她丈夫都有些慌了,于是骑了一个半小时的自行车来到幸福镇,杨记杂货铺门口排队买水果糖。 可刚排队几分钟,就见一个老头儿走过来对他们后面的人道,“大伙儿别排队了,水果糖卖完了,得明儿才能送过来。” “我可是从隔壁镇骑车过来的,大爷,我不能空手回去吧,您就是卖给我几颗也好啊。” 谢姐的丈夫皱眉道。 “没了,一颗都没了,不好意思啊,”杨二爷爷道。 其他人倒是没啥意见,可他就难受了,可卖完了也没有啊,只能明儿来了。 杨继西得了口信,第二天早上和孙桂芳一人背了八十斤的水果糖到铺子里。 谢姐的丈夫早早就过来买糖,这回倒是没排队,一听和青果糖一样,还是一毛一斤后,便买了十斤回去。 “你咋买这么多?” 谢姐眉头紧皱。 “咱们尝过以后,剩下的卖给别人呗,又不亏。” “也是,”尝过水果糖的谢姐说道,“这味道比青果糖好,咋还是卖一毛钱啊?” “进价低呗。” “那咱们也卖一毛?” “多卖人家也不买啊。” 也是。 就如谢姐所想,但凡年轻一点的人家里办事儿,出来买糖时,都会选择水果糖,青果糖大伙儿都吃腻了,再说这水果糖的价钱和青果糖一样的,大伙儿也愿意换个口味。 在得知谢姐铺子里没有水果糖后,好些人都去了杨记杂货铺。 导致谢姐那一堆青果糖都有些坏了,本来就是进的快过期的,这要是坏了,那就不能卖了啊! 无奈之下便搞成八分钱一斤,这才卖了不少出去,但生意到底没有杨记杂货铺的好。 而她丈夫呢,还在镇上的供销社上班。 因为家里开了铺子,所以干脆回家帮着一起干了,现在生意没有预想得好,谢姐的婆婆也不高兴,没少对她甩脸。 谢姐去找给自己供青果糖的人问有没有水果糖,那人说供不了。 “这水果糖啊,是沿海的卖的糖,咱们这边还没有呢,不说没货了,我可打听了,这进价就是一毛钱,你说拿回来卖,那不得卖两毛?杨记杂货铺的老板不会做生意,这根本就是一点钱都不赚的。” 谢姐得知后,觉得心情好多了,和别人闲聊时,还说了这事儿,“进价一毛,他们卖一毛,傻子才这么干呢。” 结果那人心中一动,觉得杨记杂货铺还挺耿直,于是去买了不少,还跟别人闲聊时说了这事儿,导致大伙儿都觉得杨继西他们一家做生意太耿直了。 于是买糖的人不断,甚至还有人过来搞啥批发。 “外面进价也是一毛,你干脆批发给我,我去县里卖。” 杨继西沉默了一下,他是因为福窝在,这量大,所以一毛钱也是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