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二笑了笑,“家里的东西还得背到我老丈人那边去,既然不在家住了,那东西放着也浪费,去瞧着你们这边也不缺我们那点烂东西,就没拿来。” 秋收后,李老二一家拿着队长给的介绍信,离开了生产队。 这也是他们生产队里,第一个一家人都出去干活的人家。 这也让不少人动了一起出去干活的心思。 而杨继东家的房子终于在九月开始动工了,本来是去年年底要修的,可因为天不好,加上杨继东一直没寄钱回来,这事儿就没提。 现在秋收刚过,这不,大伙儿也挺闲,就过来帮忙了。 杨继西他们没去。 杨继北他们家已经搬到了小溪沟上面的新家了,福宝过来得次数也更多,几个孩子整天快快乐乐的,有时候也会吵架,闹矛盾,但是第二天又好了。 因为建房,所以杨老汉和杨老婆子他们暂时没地方住,便分别住进了杨继北和杨继南家。 一家住一个老人带着孩子。 好在都忙着新房子的事儿,杨老汉他们也没有折腾。 十一月底,房子建成了。 倒也没用砖,就是普通的木房,但房子大,瞧着也好看,杨老汉他们还办了新房酒。 杨继西他们也过去随了礼,不多不少,和外人的礼是差不多的。 饭菜一般,但大伙儿都在看房子,杨老汉和杨老婆子腰板挺得直直的,杨姑婆也来了。 她看着面前的新房子,心里有些不得劲儿,晚上自然在这边歇下了,顺带埋怨了二人一番。 “之前我问你们继东他们在哪里干活儿,你们硬是不说,可后来继东回来就带了那么多人走,也不通知我们一声。” 杨姑婆的话让杨老婆子笑了笑,“你们都是吃工人饭的,我们咋好意思打搅你们呢。” 最后杨姑婆家还是凑齐了钱,把老大送进了厂里干活儿。 杨姑婆憋屈得很,又去缠杨大奶奶,杨大奶奶只说在沿海干,至于在哪里并没有说。 于是杨姑婆回家就把老二和老三两口子赶去了沿海,总归到了那地儿肯定能找到活儿做。 孩子们就留在家里她和老头子照看。 这倒是让两个儿子儿媳妇觉得不错,找他们队长开了介绍信就往车站去,结果在车站碰见回来的杨继康。 杨继康得知他们要去沿海,就给他们说了一个位置,让他们去那边找活儿做。 杨继康回村的消息很快也传开了,但是他还是和没离开的时候差不多的打扮。 “你咋没穿喇叭裤呢?” 有人问。 杨继康刚吃了饭,这会儿就被好些人围着说话,“不习惯穿,也不适合,我还是喜欢我媳妇儿给我做的裤子。” 闻言康嫂脸一红。 孙桂芳也掩嘴一笑。 “要说我,还是这样好看,继东上次回来,头发搞那么高,裤子紧巴巴的,一点都不好,”一老汉一脸嫌弃。 “那也不能这么说,我儿子就靠着那喇叭裤娶了媳妇儿呢,”也有人维护了杨继东一把。 杨老汉坐在一旁闻言笑了笑,“要我说啊,甭管穿啥衣服,只要把钱带回家就行了。” “这是道理,继康啊,你去年过年都没回来,满打满算也差不多快两年了,可找大钱了?” “是啊,你跟咱们说说,我们也想出去呢。” 杨继康把外面的活儿大概说了说,“大多数还是要年轻人,因为教得快,脑子也转得快,手脚麻利,一个月最多的能拿三十多块钱,最少的也是二十出头,但也说句实话,累。” “和地里干活儿不一样的累,也会遭人欺负,但老乡多的情况,也不会太过分,所以说有好有坏,我这次回来是想把房子重修,家里孩子多,也渐渐长大了。” 就像石头,今年都十六岁了,他的房间就有些小了,还有欢欢和乐乐,她们也渐渐长大,女大避父,也不能一直挨着他们夫妻睡,最好能有个自己的房间才好呢。 接到康嫂的信,得知杨继东家的房子已经落成,所以杨继康便跟李成杰请了长假回来建房。 李成杰也说了,只要杨继康回去干活,那就直接去他厂里,待遇还是和以前一样。 两年就回来建房,那肯定是赚了不少钱的。 “你们建木房还是啥房?” 一老汉问道。 “砖房吧,修牢固一点,也能多住几年。” 噢哟,干两年活儿回来就修砖房了!这可是挣钱了的! 杨老汉心里有些酸,可仔细一想,也不能充面子,毕竟大哥他们家里的存下的钱本来就比他们家多,家里能重建房子就很不错了,还比较啥啊。 但杨老婆子就不舒服了。 “我们才修了房子,大哥他们就要修砖房,这分明就是想压我们一头嘛。” “那能咋整?为了反压大哥他们一头,我们把房子拆了,让老大他们拿钱回来重修砖房?” 杨老汉难得反驳她。 “我也不是这个意思,我的意思是,”杨老婆子低声道,“既然继康都知道修砖房能住久一点,那继东他们能不知道?可他们就修木房,剩下的钱一定自己攒着呢!” “知道又能怎么样?” 杨老汉抽着旱烟,“狗蛋今年都十四岁了,眼看着毛蛋和福娃也一天比一天大,就说娶媳妇儿的事儿,三个孩子要花多少钱?这钱我们拿不出来,还是得他们自己挣。” 这下杨老婆子也不说话了。 而且这两年感觉钱都有些不一样了,以前一分钱可以买好几颗糖粒,现在一分钱一颗,以前肥肉六毛钱一斤,现在八毛了,瘦肉都是四毛钱一斤了。 “钱不值钱咯。” 杨老婆子这么道。 杨继西要是知道这话,肯定会说,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以后一百块钱就和一块钱一样,更不值钱了。 杨二奶奶在铺子待久了便想着回来坐坐,于是孙桂芳就去铺子上,杨二奶奶回来了。 知道杨大奶奶家要建房,而如今都十一月底了,那确实得忙起来才行。 于是就帮着杨大奶奶做饭,他们家的房子全部拆了,柴房的柴就堆在杨继西他们这边的柴房里,住也住在杨继西他们家老房子,做饭就用他们的老灶房。 杨继西他们跟着吃饭,每天帮着干活儿,还挺热闹。 但是不管怎么忙,到底没有在过年的时候建成。 于是今年团年就在杨二爷爷家,杨继东夫妇没回来,杨继南和杨继北就帮着祭祖,孩子们在院子里疯玩,葱头趴在一旁看着他们。 正月十五那天,县城里通了电,这是个大日子,值得庆祝。 而杨继康他们家也在那天完了工,气派又好看的大砖房,惹得好些人过来看房子。 杨继康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