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怎么不适应那辛辣味,他们也得喝。 由于朝廷在接到消息后的反应迅速,即便已经开始爆发的疫情现已导致上百人丧命,让人压力极大。 但在后来有了充足的药材供应,染疫之人也能得到大夫们的对症治疗后,这场形势非常严峻的疫/情,终于还是成功被控制住。 经前去支援的太医与当地大夫确认,服食辣椒对当地人的身体确实很有益处,对预防部分疫病也能起到一定帮助。 不用朝廷的推广宣传,诸山一带都开始主动向京中来的人要辣椒种子,使得辣椒的种植与食用,从此在大安的西南方向迅速传开。 接到诸山府与周围区域传回的好消息,确定这场来势汹汹的瘴疫没有再继续扩散,染疫人员也陆续在痊愈康复,何殊才觉放心。 虽因发现得较晚,造成的损失很大,为尽快控制与消灭这波疫情,投入的人力与物力代价也大,但结局总算是好的。 因疫情而丧命的人数没再持续上升,没有在周边区域扩散爆发,就算是那些付出取得了应有的回报。 这段时间以来,她一直在努力回忆前世无意间接触到的一些片段性知识,其中就包括瘴疫的出现,好像多是源自那些由蚊虫聚集成群形成的瘴气。 瘴气包括很多种,最致病的就是由蚊虫组成的这种,说是沾上瘴气就会沾染到疫病,实则是被那些蚊虫叮咬后,才会感染疾病。 想要尽量避免这种瘴疫的出现,只有尽量设法从源头上消灭那些蚊虫,避免那些蚊虫泛滥。 所以何殊随后又下令,让当地官员与大夫不仅要做好疫情后的防复发工作,还要组织百姓们灭蚊虫,研究更高效的灭蚊虫或驱防蚊虫的方式。 也正是在此期间,这些人才发现,许多远看像烟雾,他们也一直当气体的瘴气,实则是由密密麻麻的蚊虫形成。 这次的瘴疫,再次提醒了何殊,一定要更加强在大安全境的健康卫生安全工作,不仅要在西南区域开展灭蚊虫工作,还要开展灭鼠工作,让人养成被老鼠咬到,要及时备案的常识。 天花的接痘防治研究工作,也是时候要提上日程了。 这些都是传染力极强,传播速度极快,致死率非常高的疫病。 两年前因实施税改方案,在大安全境进行最新人口普查登记时,统计出的人口总数在六千万左右。 随着税改方案的实施,尤其是人头税的取消等惠政,去年的新增人口得到一个突破性的增长,但是再怎么算,总人加起来也就六千五百万上下。 这么一点人口,实在经不起那种致死率极高的疫病的收割。 在何殊曾经学过的历史上,经常用十室九空来形容百姓遭遇洪灾、旱灾、战争与瘟疫后的惨状。 当她真正身处这个时代,看到那些距离她很近的记录时,才能切身感受其中的无奈与悲痛。 所以何殊在自己当太子后,一直是以一种近乎焦虑的心态,竭尽全力的想要避免那些历史记载,真切的发生在她的治下。 可是这个世界终究不是她擅长用代码设计与编写的游戏世界,没有逻辑可言,充满了太多的不可控制因素。 所以疫情会在她毫无预料的情况下,突然爆发,战争也会在她不知道的时候突然出现。 她所能做的,只有在事后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尽量降低损失,要求朝野上下的官员们一定要时刻警惕,并做好预防工作。 下令严惩诸山府的那些不重视普通百姓的生命,为逃避罪责,竟然选择瞒报的官员的同时,因夏汛将要来临,她严令要求各地务必要仔细检修堤坝,疏通河道与泄洪渠道。 除此之外,还有就是山地区域也要高度警惕山洪导致的泥石流。 伴随每道政令要求的,都附有如何做到早发现危情,该做什么应对,以及该采取什么措施尽量降低损失,可谓是十分细致。 除了这些,何殊每天还要处理其余政务,连东宫产业都顾不上。 看到何殊因操心劳累太过,而变得明显消瘦的身体,正宁帝有些惭愧。 “这段时间辛苦皇儿了,都怨为父……” 何殊打断他的未尽之言,“父皇不必觉得愧疚,您能做我最坚实的后盾,就是对我的最大支持与帮助,人各有所长,我们爷俩这般配合得就挺好。” 正宁帝闻言,责任感顿时油然而生。 “皇儿说得是,父皇当然会全力配合与支持你的一切决定。” 对于何殊而言,正宁帝能一直安静的从旁配合她的要求,不做些自以为是的主张,能让她省心省事,就是最大帮助。 何殊这个太子都这么忙了,为她充当秘书处的门下省当然是更加忙得脚不沾地。 不管是沈卓与何昌逸,还是孟青竹等通过大招录进来的新人,都在忙碌中迅速适应门下省的工作。 在这里没有与正事无关的闲聊,也没人勾心斗角,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干,上官以身作则,承担得更多。 何昌逸每每想起,都感到有些恍惚,明明在那个阳光明媚的中午,他还在御花园的观景阁中,见到了那位神情悠闲,状态十分放松的皇叔。 可是从那天的傍晚起,因一场突然传出的疫情,他们门下省就陷入了高度紧张与繁忙的状态,那天上午的那次见面仿佛只是他的梦。 先是大批与疫情相关的历史记录,处理应对措施,都被翻找出来,需要分门别类的仔细整理成文。 接着又是各地水利信息,过去多发山洪泥石流的资料整理,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各种资料,或是任职官员的履历要整理,或是提供一些参考方案等。 连孟青竹在内的三名女官,也没有得到特殊照顾,一样需要去各部调取,或是查阅大量资料,为自己的上官提供辅助。 而且皇上在朝堂上也表现得颇为严历,相继斥责多位办事不力的官员,让朝堂上的文武大臣们也是压力巨增。 不像沈卓,能通过后来那一份份诏令与批示,更加确定自己心中的猜测。 何昌逸总觉得正宁帝在他心中的印象有些割裂,一边是温和慈善的长辈形象,一边是对人对己的要求都格外严历,严惩犯事官员的冷酷形象。 直到他因交上去的数据有一些错漏,不够严谨,被何殊直接态度严厉的直接指出来。 “差之分毫,失之千里,要不是孤对前两年的数据还有些印象,差点就被误导了,何主书以后做事,还是要更仔细些才好。” 虽然知道若有问题,肯定是出在抄录数据的人身上,何昌逸也没有为自己辩解,态度诚恳的应下后,回去就找到已被存档的原文,发现竟与太子所指出的错漏数据分毫不差。 正当何昌逸站在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