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途百姓的建房风格等。 他当时还以为是太子年少,对外界的好奇心重,才想听他讲讲外面的世界。 如今再回头想想,才发现这可能是因为太子才是真正负责打理国家的那个人,所以他才会更关心各地的民生情况。 可是就算发现了真相,不得不接受现实,何昌逸也只能与门下省的其他同僚们一样,对真相保持缄默,连在给家人的书信上,都没提及半句,就当自己从不曾发现过什么。 唯一变化就是做事更加认真仔细,更加用心,不想再因出错而被训斥。 他理解不了自家那位皇叔敢让年幼的儿子为他执掌朝政的心态,但是何昌逸十分确定,他已顾不上在乎面子,只希望自己表现得不要太差劲。 虽然真相将他打击得不轻,可是先被沈卓打击在前,有一再有二,接受自己不如人的事实,好像并不难。 何殊不知道,也不在意得她另眼相看的沈卓与何昌逸,都已知道其实是她在执掌朝政的真相。 毕竟选择将两人放到门下省,她就没想过要瞒着这两人。 反正她已年满十四岁,大安现在整体是呈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不比她还几岁的时候,让人知道真相,会感到匪夷所思,还会觉得不靠谱,实在有损皇权威信。 又到将要收玉米的季节,去年的几千粒种子,共收获近四百斤左右的玉米。 这四百斤玉米在今年种了一百多亩地,因为不惜人工与肥料,种得十分精心,出苗率高,长成率也高,眼看这一百来亩地,肯定能迎来大丰收,何殊的心情十分好。 总算舍得让人将东宫种的玉米掰下一些煮熟,打算尝个鲜。 新作物尝鲜,哪怕已经种了上百亩,何殊也舍不得敞开肚子吃。 农务司那边分十个,东宫分八个,宫里分十个,阁臣那边分五个,在京中较有地位与分量的王公与勋贵们共分八个。 加起来共掰下四十多个玉米棒子,哪怕已种了上百亩,也让何殊颇为心痛,毕竟算下来,这四十多个玉米棒子留到老后,可以种好几亩地。 不过即便如此,有资格分的人,也都只是分一小块尝个味的样子。 皇后与正宁帝、太子三人,分得稍多些,每人加起来有半根的样子。 可能是因为分得少,才会显得特别稀罕。 哪怕正宁帝早知道这东西现在种得有百余亩,一亩能收几千根玉米棒子,听说煮熟的玉米送到,还是迫不及待的起身上前想赶紧尝个味。 何殊也很期待,此时想吃玉米的心情,与前世对玉米的品相与味道挑挑捡捡时的心情相比,可谓是截然不同。 两人站在旁边的桌子前,看着汪林打开食盒后,正宁帝亲手端出盒中的一个大盘子。 就是相较于品相极其精美的瓷盘,上面整齐摆放着的几小块玉米,看起来着实有些寒酸。 沈卓与何昌逸奉令抱着案卷被带进来的时候,看到的就是皇帝与太子,还有御前大太监汪林,三人都围在一旁的桌子前,说笑着什么的场景。 见到两人,正宁帝放下手中的盘子,笑呵呵的说道。 “把东西放到案上就行,过来吧,来得早,不如来得巧,难得太子大方一回,让人掰了些玉米让我们尝味,你们也一起过来尝口。” 两人放下手里的案卷后,赶紧谢恩并推辞。 “父皇说得对,算你们有口福,正好赶上,也可以尝尝这玉米的味道,不必推辞。” 被指小气的何殊也不在意,笑着拿起筷子扎在一块玉米芯上。 “看到了吧,只能啃掉这外层的米粒,这芯只能用来当柴烧,可不能吃。” 正宁帝一边拿起一根筷子照做,一边笑着打趣道。 “这玉米棒子看着挺大,但是这样去掉芯,不就只剩下一半了,你说的那高产量准不准呢?” 何殊边将另外一双筷子递给沈卓二人,一边回道。 “正式算产量肯定要去掉芯,老了以后,它的芯会变得很轻。” 何殊率先啃了一口,浓郁的玉米香味顿时溢满口腔,虽然既没水果玉米的甜味,也糯玉米的软糯,味道也很不错。 见沈卓二人都有些拘谨和迟疑,“都不必有负担,汪大伴,你们一起吧,都尝尝味,这东西是粗粮,本身并不精贵,等到过两年,就能随便吃了。” 已经吃了一口正宁帝不赞成的回道。 “这东西口感不错啊,皇儿为何说它是粗粮?” 何殊不好解释它的膳食纤维成分,不宜消化等弊端,只得简单粗暴的回道。 “人家海外的观赏植物,产量这么高,被我们用来当食物,不是粗粮,还能是细粮?” 正宁帝隐约觉得应该不是这么回事,但是听何殊这话,又觉得好像是这么个道理。 “嗯,有道理,不过不管它是什么粮,只要它能让人饱腹,还能高产,就是好粮。” 有汪林带头,沈卓与何昌逸才学着何殊的样子,每人用筷子扎起一块玉米尝了尝,发现这种此前从未见过,也未听说过的东西,味道确实还不错, 吃完放下筷子后,沈卓忍不住好奇的问道。 “这似乎是微臣此前从不曾听闻过的东西,听陛下与殿下的意思,它似乎是一种高产粮食,不知它能亩产多少?” 何殊此前还没公开过这个消息,没有得到她的允许,不管是农务司,还是东宫那边,都没敢对外随便走漏口风。 如今都已经公开尝鲜了,何殊也没瞒着的意思,直接回道。 “正常情况下,肥力足,精心伺弄,可达七到八百斤,差点应该也能有个二三百斤吧。” 在这个正常亩产只有一二百斤左右的时代,不管是沈卓,还是何昌逸,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两人欣喜的恭喜朝廷又得一种高产作物。 何殊却叹了口气,边为他们解释,边擦擦手,坐回自己的案桌。 “土地的肥力不足,所有农作物的产量都低,就算有了稍高产一些的作物,还要考虑土地肥力下降的问题,农业生产乃是大安的根本,做任何事情,都必需要考虑周全。” 看得出何殊的不甘与烦恼,沈卓与何昌逸却都有些无措,不知道该如何回应。 在他们的印象中,土地产量只有一两百斤,甚至是只有几十斤,都是常态。 据他们所知,因朝廷近些年不仅鼓励农耕,还在农务司广招天下英才,一起钻研产量更高,能减少虫害的种植方式,研制可以提高劳动效率的农具。 甚至还研究如何积肥的方式,随着一些切实有效的研究成果被推广,许多重要产量区域的产量,都已得到不小的提升。 如今又得到如此高产的粮食作物,应该是件值得恭喜的大喜事才对,也是皇上与太子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