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爱站书 > 未来科幻 > 七零女场长 > 分卷阅读108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108(1 / 1)

别人陪着他陆长安跑步,分明是他俩陪着人家宋要武跑步好吗? 胡东海和陆长安也没心思多想,因为谢秘书很快就领着纪书记过来了。 纪书记的左边是谢秘书,右边是宋要武,后面是总场的工作人员,还有三个分场的场长书记和科长科员们。总场的罗场长在养病,今天未能出席。 纪书记穿一身灰色的中山装,扣子扣到脖子处,花白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面带微笑,向众人招手致意。 两边的群众纷纷向他问好,锣鼓队敲得更用力了,咚咚锵,咚咚锵。 随行的宣传干事兼内刊编辑小刘赶紧用相机拍下这有意义的一幕。 杨君苏率领四分场全体职工上前迎接致辞,杨君苏做为主持人引导着纪书记走向奠基场,这时,乐声响起,鞭炮齐鸣,现场热闹非凡。 纪书记面带笑容:“小杨啊,你费心了,今天的安排挺好,就是太麻烦了。” 杨君苏说道:“我本来也想简单一些,可是下面的群众不答应啊。这些奏乐的打鼓的,都是群众自动自发组织的。” “哈哈,大家伙的积极性很高啊。” 纪书记站在奠基石旁边,注视着下面的群众,拿起杨君苏准备好的话筒开始讲话:“各位同志,上午好。” 下面传来一阵山呼海啸的问好声:“纪书记好。” 纪书记心情颇好地接着讲话:“今天,我们胜利农场的第一批工人阶级集资房正式开工建设,这是我们胜利农场的大事……” 他每说一段,大家就热烈鼓掌。 纪书记致辞完毕,由宋要武和贺新华上前说明第一批房子的规划设计。 他们发言完毕,按照计划好的流程,就可以挥动铁锹挖土了。 谁知,纪书记今天太满意杨君苏的安排了,心情一好,就想给她一个表现的机会,于是笑着点名:“小杨,你也上来说两句。” 杨君苏也就是微微一怔,很快便说道:“刚才纪书记的发言,我入脑入心,感慨万端,心中豪情万丈,我就绉了几句顺口溜。” 纪书记十分感兴趣,点头示意她上来讲。 杨君苏接过话筒,大大方方地走上前。 杨利民激动得快得脑溢血了,他在台下比杨君苏本人还紧张,叶香云也跟他差不多。 杨君苏的目光一一扫过众人,拿起话筒朗声说道: “‘祖国大地春光好,浩荡东风阵阵吹⑴。 春雷一声震天响,红日照亮心窝窝。 社会主义新事物,遍地发芽吐花蕾。 层层农田泛绿波,荒山变成画中画。 三山五岳披锦绣,五洲四海一片红。’” 杨君苏的声音高亢响亮,感情充沛,话音一落,纪书记就大声叫好:“好!。” 台下众人热烈鼓掌。杨利民把手都拍红了,一边拍还一边对旁边的同事说道:“我们君君这孩子从小就胆大,这么多人她也不怕。” 大家:“……” 叶香云紧张得心砰砰直跳,她靠在牛婶肩膀上,拍着胸口说道:“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她咋一点不害怕。” 牛婶说:“你家君苏可真是个人才,你听这诗做得多好。” 吴婶也说:“可不是嘛,比我家小敏强多了。” 叶香云的心中涌起了一丝难以形容的快感和骄傲。这是从来都没有过的。她从小被娘家打压,嫁到杨家后又连生了四个闺女,一直被人笑话。现在,她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她对君苏这个闺女的观感也好了一点。 大家以为杨君苏赋诗一首就完事了,没想到人家还有个结尾: “晴朗的天,碧绿的田,欢笑的脸,竹笛尽情地吹,锣鼓使劲地擂。 我们擂时代的鼓,扬跃进的响鞭。擎革命的大旗,开战斗的航帆。 船靠篷篷靠风,社会主义靠群众,我们全体职工一起朝前冲。” 掌声,如雷一般的掌声再次响了起来。 贺新华老金老高他们这帮粗人,集体震惊傻眼。文化人要整活儿,那真是花样繁多,一般人比不了。他们只有佩服感叹罢了。 胡东海和陆长安的眼睛也盯着杨君苏,两人都不约而同地想道:当初怎么就没把她招进来呢。 杨利民更不用说了,嘴巴都咧到耳朵后边去了。 叶香云的腰都不自觉地挺直了。 杨君苏讲完话后,奠基仪式正式开始。纪书记拿起绑着红布的铁锹,象征性的挖了第一揪土,宣传干事小刘咔咔拍照。 奠基仪式圆满结束,纪书记十分满意,他还亲切地跟杨君苏聊了几句,很体恤地问她工作上生活上有没有什么困难。 杨君苏:“纪书记,在咱们农场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就算偶尔有困难,领导同事们都会及时帮着解决。我现在没什么困难。”领导问这话那是工作需要,你可不能真说。 纪书记笑着点头:“好好。” 宣传干事小刘也过来采访了一下杨君苏,并提了几个问题。 “杨同志,听说你能想到集资建房是受领袖思想影响?” 杨君苏笃定地回答:“那可不。领袖思想和马列主义,常读常新。我们青年一代,要用里面的唯物论指导社会实践,用辩证法思索社会万象,读了这些书,我的思想从浅薄走向了深刻。” 小刘暗想,他们读的是同一本书吗? 小刘采访完杨君苏,回去写了一篇文章。他还写了一篇关于纪书记的,当然发表之前需要纪书记亲自审核一下。 纪书记大致浏览一遍,不太满意。明明当天气氛高涨,情绪拉满,怎么写出来就那么平平无奇呢。小刘也表示很委屈,他以前就是这么写的。他一个内刊的编辑,十天半月出一期稿子,你不能拿记者的水准来要求他吧。 他满腹委屈地去找已经退休的马师父请教,马师父一针见血地说道:“你写得着实平淡了,以前没问题是没有对比。现在有了对比,就不一样了。” 小刘不解地问道:“我跟谁对比了?” 马师父恨铁不成钢:“那个杨君苏啊,你看看她的发言,多会鼓舞人心。听着她的话能让人热血沸腾,再瞧瞧你写的让人昏昏欲睡。” 小刘垮着脸:“那我怎么办?” “向她求援。” 小刘摇头:“她抢了我的饭碗怎么办?” 马师父叹息一声:“你这孩子眼界窄了,人家会瞧得上你这职位?人家现在是宋科长的得力干将,是纪书记眼前的红人儿。会想不开来当一个内刊编辑?” 小刘一想也是,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小刘就快就找上了门,找杨君苏约稿。 作者有话说: ⑴⑵为引用,出处是几本六七十年诗歌中的,没记书名,只记了笔记,百度没查到。 第六十七章 去县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