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改好,我是不可能帮他的。以后他出了事,我也不帮忙,你求我都不行。我不帮不是因为我心狠,是因为我忠于领袖忠于国法,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我只能选择忠,不能选择孝顺你老人家。而且我这么做,也是为了杨家所有人,我不能倒下,因为我背后空无一人,后面还有弟弟妹妹要靠着我。” 众人:“……” 杨君苏发表了一番演讲后,施施然离开了杨家老宅,至于他们如何闹翻天,反正不关她的事。 回到家里,叶香云主动去烧了洗脚水,端过来给父女俩泡脚。 杨君苏也累了,没给父母洗脑上课,事实胜于雄辩,就算她不说,他们也能感觉到巨大的变化。 确实,不用她说,叶香云和杨利民自己在那儿讨论起家庭地位的上升变化。 叶香云:“他爸,你爹娘对我从来没这么客气过。” 杨利民:“多新鲜,他们对我也没这么好过呢。哎,亲儿子还比不上有本事的孙女。” 叶香云:“我猜咱君君当上科长的事,她姥那边肯定也知道了,也不知道他们会怎么看我?” 杨君苏泡完脚,不咸不淡地说了一句:“还能怎么看?自然是高看一眼。我先说好啊,疼我可以,送礼也收,就是千万别找我帮忙。我大公无私,关键时刻还会大义灭亲。” 夫妻两人:“……” 说完,杨君苏去睡觉。 第二天上午,杨君苏陪着宋要武跟大家一起去总场开会。 谢秘书悄悄过来通知杨君苏:“纪书记说你的发言最是鼓舞人心,今天你也要发言。” 杨君苏爽快答应:“行,那我也简单说两句。” 杨君苏今天的讲话确实比简短,毕竟发言的人太多了,不控制时间,会拖长开会时间,影响吃饭。 论到杨君苏时,她简洁地说了几句,最后总结陈词,“听完前面各位领导和同志的讲话,我是入脑入心,感慨万端。千言万语化成几句革命打油诗: “挥镰干革命,红心连北京。 头顶红太阳,胸荡五洲风。 早来万倾麦,晚看颗粒净⑴。” 作者有话说: ⑴引用七十年代诗歌集。 第三章 我才写了一半,中午更新。 第七十六章 麦收大会战 杨君苏话音一落, 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纪书记大声叫好,谢秘书也在用力鼓掌,脸上的笑容无懈可击。 他不由得庆幸自己幸亏当初自己替杨君苏说话, 让她当上四分场生产科的科长。否则, 以纪书记对她的欣赏程度, 很有可能把她调到总场党委办公室。而杨君苏口才好文笔好,这两方面都与他擅长的地方重合。现在,他在党委办公室当他的秘书, 杨君苏在四分场大放光彩,这样多好。 纪书记笑着对宋要武说:“小宋啊, 我跟你借个人行不行?” 宋要武猜测他要借的人是杨君苏, 便笑着回道:“纪书记,咱们场里的工人和干部都不归你调动?哪里还用借, 我们一切行动听从指挥。” 总场其实还有一位罗场长, 但他前两年被人举报,隔离审查了一阵, 身体垮了, 一直在休养。再加上这个时期,不少单位都主动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党委书记的权力加强, 场长反而成了打辅助的了。现在胜利农场,其实是纪书记说了算。 纪书记朗声笑道:“好, 那我就暂借小杨同志半个月。——小杨, 我给你加副担子, 你跟小刘搞好麦收期间的广播通讯工作, 给大家好好鼓鼓劲, 缺人缺物, 你们就去找小谢要。” 杨君苏清声答道:“好的纪书记,我服从组织安排,保证完成任务。” 开完会后,杨君苏开始制定工作计划。前世她长在城市,只在乡下亲戚家住过一阵,对麦收工作不甚了解。原身倒是割过麦子,但对于指挥麦收也没有经验。而且,麦收时间紧任务重,容不得半点马虎和耽搁。 这是她当上科长参与的第一个重要任务。杨君苏思索再三,决定稳扎稳打,原则上是不出错,保证任务顺利完成。在此基础上,再把工作做得好些,亮眼一些,就够了。她的主场在后面。 六月初,麦子成熟了。金灿灿的麦海无边无际,一直延伸到天边。风吹过来,发出刷刷的响声。 整个胜利农场开始忙碌起来,从农场领导干部到科员和工作,每个人都是行色匆匆,走路速度飞快。 这几天的会议特别多,总场先召开了全体动员大会,工会代表,妇女代表,中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广播站站长,机务队队长等等全部都到齐。接着又召集各分场场长和办公室主任开会,分场领导回去召开各科室科长科员会议。 杨君苏第一次参加这类会议。大部分时间在倾听和学习,还默默揣摩别人的发言技巧。毕竟,时代不同,国企和私企不同,她需要学习的内容还有很多。 同时,她还暗暗观察宋要武何书记游场长的工作流程,看他们如何鼓动大家,如何进行人力调度,机车调配,生活安排等等,有心得的赶紧记下来,不懂的就及时发问。 宋要武对杨君苏的做法十分满意,何书记和游场长也注意到了这个年轻的科长,没有人不喜欢爱学习的年轻人,有时间,他们也乐于提点几句杨君苏,在某种程度上过得了为人师的满足感。指点完毕,他们暗暗感慨,这个小杨果然是个值得培养的好苗子。 何书记还和颜悦色地问杨君苏适应得如何。杨君苏认真回答道:“在大家的帮助下,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老话说得好,人不会,世上学;刀不快,石上磨。我这把新刀,正好在麦收大会战时练练手,割几亩麦子,不够我再接着磨。” 何书记听着杨君苏说话挺有意思,忍不住笑了起来。游场长也是面带微笑。 分场开完会,宋要武开始布置麦收工作。杨君苏做为她的助手,忙得是脚不沾地。 先是准备工具,机耕队的十几辆拖拉机,十几台收割机,要先检查维修保养,各种配件要提前准备好,班次人员安排好。做到人歇机器不歇,夜里还要开大灯工作。麦收可得抢时间。 农场的机械化程度不高,大部分还要靠人工。每个工人两把镰刀,一块磨刀石,好方便随时磨镰刀。 另外就是吃饭问题,为了赶时间,一般来说,食堂的工作员会把饭菜送到地头,大家吃完继续回去干活。 他们四分场的食堂伙食不错,而且麦收期间,工人还是伙食补助,每人每天一两肉,油也比往常多发了几桶。 杨君苏让食堂的工作人员尽量走心些,保证营养的同时还好吃。 另外就是防暑工作,饮水必须得到保证。职工和家属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