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劳动,杨君苏手上可调动的小手就是小赵齐冰。还有一帮中小学生,她提前跟校长打好招呼,这帮学生大部分都到他们这片。杨婷婷杨春杨秋都在。 杨君苏分封三人为队长,杨婷婷带着一帮女生帮食堂打杂做饭,杨春杨秋各领一支队伍去帮忙送水,杨二宝就编在杨春的队伍里。至于杨大宝,早被她赶上去割麦子了。 她甚至连叶老太杨富贵也没放过,这两人教训起人精神十足,身体好得很,老年人活动活动对身体好。 叶老太被安排去洗菜,她本来不愿意。 杨君苏指指别的老太太说道:“你看看人家的奶奶,比你岁数还大呢,都下地去拾麦穗。怎么就你不行?奶奶,你就为你大孙子,为我们争一回脸,咱老杨家可是体面人家。” 叶老太:“……” 杨君苏把奶奶安排在食堂打杂,爷爷安排在晒麦场晒麦子,人老先老腿,就得让他们溜溜腿。 她妈更不必说,肯定也得参加劳动。反正全家都动员起来了。 杨君苏忙完这些,把高洁齐冰小赵他们三个叫过来,让他们挨个汇报各息的工作。 高洁先汇报:“机耕人员调度正常,所需零件全部配齐,机器已经全部检修完毕;食堂安排妥当,共有四十个中学生,十个一队,不停送水和凉茶,防中暑药水也已备好,以防工人中暑。” 接着是小赵汇报:“各地号已经巡视完毕,没有异常,明天早上四点,全体工人下场收麦。” 轮到齐冰时,她认真翻开笔记本:“杨科长,工人的工具,伙食饮水全部安排妥当。我们三个都参加过麦收,其他琐细工作,我们来做,我觉得你最主要的职务是宣传和广播。” 杨君苏点头:“行,那剩下的工作我就交给你们了。宣传和广播工作是纪书记亲自教给我的,我必须得完成。” 杨君苏很快就想好自己要干什么了,麦收她懂得不多,没事,领导也不可能全部都懂,不懂的交给懂行的人去干就行。 她的长处在宣传在口才,在于给别人鼓劲。 接下来的宣传和广播就是她的战场。 按照正常规矩,小刘是宣传科的,应该是杨君苏给他当助手。但小刘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要按照自己的水平,顶多就是不出错,但也没有惊喜和亮点。往年可以这样,现在,纪书记和各位领导的胃口被杨君苏养叼了,往常的老一套激不起人家的兴趣。 小刘语气诚恳地说道:“杨同志,这次又得麻烦你了。这样,你打头阵,我给你打下手。咱们的目标是把宣传工作做好。” 杨君苏笑道:“刘同志,你是我所见过的,最有气量,心胸最宽广的男同志。咱们也别分头阵不头阵,任务咱俩一起完成。有了功劳同享,有了错处一起担。” 小刘心里愈发舒坦,连连点头:“好好。” 上午九点开始,广播便不停地响了起来,先是放了两首激昂的革命歌曲,给大家鼓鼓劲。 接下来的广播里便是杨君苏那清亮好听的声音,她先播报了最新麦收简况,天气预报等等。 接着便抑扬顿挫的念起了革命诗歌: “革命烈火燃五洲, 大好形势眼底收, 丰早景色看不够, 金灿麦海香千秋⑴。 农业工人坚志坚, 钢铁铁骨英雄胆。 大战农业第一线, 七十年代写新篇⑵。” 这些说是诗歌,其实就是顺口溜,这个年代的诗风都是这样,大家听着也挺喜欢。 上午是诗歌,下午是典型人物专访稿,这是面向全农场的。杨君苏没有仅仅局限于四分场,而是把目光放在全场的先进人物身上。 今年的典型人物,既有兢兢业业老工人,也有热血小青年,甚至还有家庭妇女和学生代表。 杨君苏把一分场的一个老人和小青年合写在一起,就成了《老少同打麦收战》;二分场写了一群先进知青《冲锋陷阵革命青年》; 三分场的典型人物是基建科的老高:《挥汗如雨艳阳天,手中镰刀不停闲》。 老高听到广播,嘴上谦虚,心里早乐开了花。幸亏何中华当初把工作让给了杨君苏,要不然场里真要错过一个人才了。 老高之后,是学生代表的表扬稿,稿子还有个响亮的名字《小鹰腾云练职场,新刀淬火试锋芒》。 这些学生娃毕竟年纪小,还没学会大人的虚伪,当场激动得叫喊起来:“快听快听,是表扬咱的。” 大家竖起耳朵认真听,越听越高兴,越听越上头。 他们好想见见写稿的人,但人家忙得很,听说杨婷婷杨春是她妹妹,于是大家一窝蜂地去找两人。 “婷婷同志,杨春同志,我们要向你……向你们的姐姐学习。” 杨婷婷和杨春懵了一下,随即答道:“啊,好的好的。” 杨君苏的广播,纪书记也听到了,他颇有兴趣地听完后,说道:“这个小杨脑子转得快,文笔好,口才也好,真是难得的人才,倒挺适合咱们党委。” 谢秘书听着心里一咯噔,果然,他所料没错。纪书记是越来越欣赏杨君苏了。 作者有话说: ⑴⑵为引用,部分字句有改动。那个时代的诗歌其实就是顺口溜,就觉得好玩,大家要以喜剧的心态看待它,真正的好诗歌还得是唐诗宋词。 第七十七章 一边抓革命一边促生产 谢秘书略一思忖, 委婉地建议道:“书记说得没错,杨同志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她不光口才好文笔好,还务实能干。要是让她在一线锻炼两年再往上提拔, 说不定会更好。” 纪书记稍一沉吟, 便道:“那就让她再锻炼几年吧。” …… 麦收过后, 是收割油菜和黄豆,之后是夏种夏锄,忙完这些才稍稍清闲些。 整天风吹日晒东奔西跑的, 杨君苏的肤色变成了健康的小麦色,人也瘦了好几斤。 叶香云见状又忍不住犯嘀咕, 都当上科长了, 还是天天跑来跑去的,坐公室里呆着不舒服吗? 杨君苏没空跟她吵嘴, 只说道:“等我忙完再整顿你。” 从这之后到秋收, 时间相对空闲。再加上他们四分场的党委书记还没派来,现在是宋要武这个场长一家独大, 杨君苏趁着这难得的空档赶紧搞事。 她写了一份报告, 说四分场由于刚开荒,经济种类太单一,总向总场要拨款, 她想为农场排忧解难,就想遵从领袖对农业的最高指示, 想以农业为主, 同时经营林牧副渔。他们分场靠近河摊和沼泽, 有大片的芦苇荡和湿地, 她想组织家属编织席子创收。 宋要武考虑了一下, 只让她注意政策, 并没有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