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ue! 第64章 万人血书,绝不能轻易放过他! ◎赵匡胤(十大帝王):“附议,我也早就想让他品鉴一下太祖长拳的威力了◎ 这一刻, 诸天万界的人们,上至皇帝贵族,下至平民百姓, 大家都揉了揉眼睛、掏了掏耳朵耳朵,简直都不敢相信自己看到、听到了什么。 中原王朝历来强大, 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遥遥领先, 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头百姓, 所有人都以自己是一个中原王朝的国民而感到骄傲、自豪。 可如今, 竟然有人向落后的游牧民族称臣、称儿? 真是丢人现眼! 李世民:“无耻之尤,真是不当人子!” 李渊@李隆基:“看看你这个节度使制度,牵连出了多少祸事?哪怕是仅剩一口气, 你也给我想办法废除了这个制度!” 李隆基:…… 历朝历代的古人们顿时情绪激烈的破口大骂,几千年的祖宗颜面, 都被丢光了! “毫无骨气!枉为人子!” “鼠目寸光, 只顾眼前利益,殊不知大祸临头!” “他倒是得偿所愿了, 只可惜那悠悠四百年间沦落敌手的燕云百姓!” …… 唐玄宗位面。 自从安禄山提前叛乱之后,李隆基就仓皇逃窜,根本不暇观看盘点。只是叛乱事发突然,此事还没来得及传播到诸天万界耳中, 不然,若是李唐的几位先帝们知晓了大唐动乱的消息, 恐怕就不是这样轻拿轻放的态度。 而此刻,看到自家老祖宗李渊的要求,李隆基也欲哭无泪, 老祖宗啊, 不是我不想废除, 而是我已经没了那个能力啊。 我如今自身难保,又哪里能管得住那些节度使呢?只要他们不给我脸色看,我就谢天谢地了。 南宋。 赵构漂泊在一艘船上,看到这一幕他不禁暗暗点头,哼,你们都说我丢脸,可跟这石敬瑭一比,我是不是值得表扬? 毕竟我只是称臣,这石敬瑭可是直接称儿了呢! 他不自觉的挺起胸膛,感觉自己真是厉害的不得了。 而这一刻,凡是有血性、有骨气的人都在大骂石敬瑭,让他滚出来谢罪。 可不管人们说什么,他都置若罔闻,没有丝毫现身谢罪的打算。 呵,始皇帝横眉倒竖,都要被这石敬瑭气笑了,你以为不说话就能躲开丢失燕云的责任? 嬴政@石敬瑭:“朕知道你再看盘点,别躲在里面不出声。等十大帝王盘点结束,朕必定要购买穿梭符与你一见!” 李世民:“同去同去,我倒要看看,这石敬瑭的脸皮究竟有多厚!” 杨坚:“组个队吧,这玩意儿什么事儿都干的出来,我们要做好准备、要带齐人手才是!” 朱棣(航海先驱):“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算我一个,我南征北战身手不凡。” 赵匡胤(十大帝王):“附议,我也早就想让他品鉴一下太祖长拳的威力了!” 看到他们的评论,且不说石敬瑭作何感想,反正诸天万界的百姓们都摩拳擦掌、欢欣雀跃: “各位陛下,一定要给他点颜色瞧瞧!” “万人血书,绝不能轻易放过他!” “跪求陛下们让这丢脸玩意儿知晓祖宗们的厉害!” …… 柳洹和武则天坐在一起,津津有味的浏览着大家的评论,突然,她感觉身旁一冷,气压骤然降低。 武则天(世界霸主):“卖主求荣、投敌卖国,你也敢自立为帝?这年头当皇帝都没有门槛吗?皇帝是任何人都能胜任的吗?皇帝的档次就这么低吗?” 李治(十大帝王)@石敬瑭:“你这样的人都能当皇帝,只怕手下的满朝文武都是一路货色,真是不知所谓!” …… 眼看着大家都在轰轰烈烈的批判石敬瑭,朱元璋觉得有些委屈,明明重点是评判他的功过,可现在怎么变成了讨伐石敬瑭的主场了呢? 你们没抓住重点啊! 我这么大一个朱元璋,收复了烟云的朱元璋,不比那臭名昭著的石敬瑭香? 大明,奉天殿。 朱元璋拧着眉头,在殿中来回踱步,经过一番思索后,他决定打个圆场,重新将大家的注意力拉回来。 朱元璋:“咳咳,诸位别在这里骂了,等以后有了穿梭符直接降临到他的位面,岂不美哉?如今我就想知道,我这功绩如此耀眼,为何只排在第五?” 嗯? 各位皇帝们稍稍平复了一下心中澎湃的怒火和勃发的怒意,转而思考朱元璋的话。 除了文治武功以外,他还有收复燕云、开国之君的加成,怎的只排在第五,这名次确实有些低了。 奉天殿中。 太子朱标面露思索,他想起在原本的历史脉络中自己英年早逝、而皇孙朱允炆登基,这孩子年少文弱自然不是那些浸淫朝政几十年的臣子们的对手,父皇一定会想方设法为他扫平一切障碍。 难道,正是这个原因导致父皇排名下降? 一旁的蓝玉也涨红着,脸义愤填膺的说道:“陛下的功绩震古烁今,今日若是柳洹不给出个由头,我蓝玉头一个不服!” 满朝文武瞬间群情激奋,都吵吵嚷嚷,势要让柳洹给个说法。 看到他们如此激动,朱元璋倒是淡定的摆了摆手,又回过头叮嘱翰林学士和侍读学士:“接下来的话都是咱的缺点,你们可给咱记好喽,咱要一点一点的改正,让大明走向更好。” 翰林学士和侍读学士围坐在案几旁,笔墨纸砚早已备好,随时都可以提笔记录。 而诸天万界的观众们也好奇极了,事实的确如此,以朱元璋这般亮眼的功绩,如果没有一个能够服众的理由,这个名次实在说不过去。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怀疑,柳洹这是在针对朱元璋。 面对大家的质疑,柳洹气定神闲的继续解说,一段崭新的画面也随之浮现在众人眼前。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明太·祖朱元璋功绩卓绝,成就不凡,但他的缺点和不足也颇为明显。 首先,他刚猛治国的政策在后世留下了许多诟病,其实行高压统治,例如杀戮功臣、兴文字狱及廷杖,锦衣卫制度等,监察臣子的一举一动,弄得大臣们人心惶惶,人人自危。他在位时期,很多大臣都是提着脑袋去上朝,生怕哪天就被抄家灭族。这种高压冷酷的政治风格导致举国上下充满了血色气氛。 其次,朱元璋性格多疑,建国以后对功高之臣多采用监视、打压政策,或者直接杀戮诛灭,以达到巩固皇权的目的。再加上后来太子朱标和马皇后相继薨世,朱元璋更是性情大变。为了使皇太孙朱允炆能够顺利登基,他采用过激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