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子拓跋余为帝。刘宋趁着北魏内乱再次北伐,仍被北魏击退。这一战,再次暴露了刘宋的军事实力,刘宋似乎一次比一次弱。” 朱棣(航海先驱)@刘义隆:“我读书少,你别骗我?如果不是我有个首位以南伐北并取得胜利的爹,说不定我就信了你的邪。狗头” …… 看了众多皇帝们的科普,秦汉两朝的皇帝们也逐渐明白了整个局势: 刘邦:“所以说,刘义隆在吹牛皮。趁着人家北魏内乱都打不赢,可见,他根本不是拓跋焘的对手。” 刘义隆:“才不是……” 可接下来,又有人光速拆台。 辛弃疾@刘邦:“汉高祖此话不假。” 辛弃疾:“既然气氛到了,我有一首词,请大家品鉴。”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历朝历代:“……” 孙权@辛弃疾:“你评价我是英雄?小子好眼光!” 刘裕:“寄奴说的是在下?气吞万里如虎?谬赞了,我没那么厉害。” 刘义隆@辛弃疾:“血口喷人!谁仓皇北顾了?隔着几百年的岁月,你还能亲眼所见不成?” 拓跋焘@刘义隆:“你急了,急了。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我小字佛狸佛狸。没想到百姓们竟为我立祠,将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供奉。啊~,我心甚慰!” 廉颇:“在下虽老,但饭量犹在,尚可一战!” 辛弃疾@廉颇:“老将军余威犹在,宝刀未老。当年,完颜亮为部下所杀,大宋人心振奋,北方义军纷起,动摇了金国贵族在中原的统治,对大宋来说,形势一片大好。” “那时,刚即位的孝宗皇帝也颇有恢复中原之志,大胆起用主战派首领张浚,积极进行北伐。可是敌人败退后,他就坚持不下去,于是朝廷中的主和派重新占据上风,大宋再一次与金国通使议和。从此,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四十三年后,如果想重新提起恢复中原的事业,但民心士气难以凝聚,都和四十三年前有所不同,收复中原也要困难得多。唉~,时不我待!” 这下,典故中的当事人和典故外的吃瓜群众们都沉默了。 作者有话说: 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见《资治通鉴·宋纪》)。 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见《宋书·王玄谟传》。 第93章 赵匡胤:没关系,我会出手。 ◎赵匡胤:到底是自己筚路蓝缕才创建的基业,还能离咋的?◎ 看到辛弃疾终于露出了真实目的, 诸天万界顿时一片寂静。 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合着我们都白白浪费感情了呗,你在这为南宋做铺垫呢? 宋宁宗赵扩:“……” 请不要为大宋刷屏了,实在受不起啊! 韩侂胄@辛弃疾:“如今金国民生凋敝, 武备不足。时不我待,依我之见如今正是北伐的好时机。” 辛弃疾:“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 南宋与金国之间已经维持了四十多年的和平。在这种情况下, 宋军疏于训练、军备废驰、军队素养极差。年轻将领根本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洗练, 大部分士兵甚至不能披甲作战, 而今朝中没有岳将军那般出色的将领。金人与蒙古之间的战斗虽然让他们元气大伤,但也锻炼出许多能征善战的将士。在这些人面前,宋军又能有几分胜算?” 韩侂胄@辛弃疾:“你怎么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哼!多说无益, 道不同,不相为谋!你就睁大眼睛看着, 我是如何打赢这场北伐之战的!” 辛弃疾:“唉~, 不必多言。我几乎已经能预见此战的结果了。” 岳飞:“我的名号已经出现了好几次了,看来, 你们都很敬重我?那我就来分析一下吧,虽然我不了解双方的具体情况,可根据辛弃疾所说的局面来看,南宋切莫轻举妄动为好, 还是先操练兵马,备齐粮草吧。否则, 即使在金国式微的情况下展开了北伐,也依然会败地不堪一击。” 韩侂胄:“这……” 宋太·祖位面。 提起北伐,赵匡胤的心头一阵火热, 只要一想到“靖康之耻”他就恨不得用太祖长拳好好的招呼赵佶、赵桓父子俩。 虽说这宋宁宗位面也是个好去处, 可是…… “靖康之耻”实在是太惨烈了, 不仅掉了赵宋的脸,更丢了中原皇帝们的威仪。 因此,他压下心头的激动,不假思索做好决定——还是先去赵桓的位面。 一定要避免“靖康之耻”的发生! 赵匡胤(十大帝王)@韩侂胄:“你们先别着急,等我忙完“靖康之耻”就去你们的位面瞧一瞧。岳将军说的没错,先把将士训练好,把朝中心怀不轨的人除掉,在做其他打算。” 说来说去,还是大宋的明君太少了,除了他之外根本没人可以上榜。 如此一来,大宋的危机只能由他了解决,这工作量可不小。 赵匡胤无奈摇了摇头,对这群后辈恨铁不成钢。 没关系,我会出手。 到底是自己筚路蓝缕才创建的基业,还能离咋的? 如果说韩侂胄对辛弃疾的话置若罔闻,因岳飞的话稍显犹豫,可如今赵匡胤亲自发话了,即使他的北伐之心极度迫切,也不得不规规矩矩的低头应道: 韩侂胄:“是,太·祖皇帝陛下。” 宋宁宗赵扩更是喜不自胜,在他看来,自己亲祖宗出马,北伐之事岂不是手到擒来? 或许,他将成为南宋第一位收复中原、光复河山的皇帝。 他不由自主的开始畅想自己驾崩后的庙号和谥号,该是如何的光辉伟大。 孝、宁、景这些都不算什么,和他的丰功伟绩根本不搭。 一定是“文、武、明、宣、高”这等最顶级的谥号才配的上他。 他越想心里越美,思来想去之后,赵扩连忙擦了擦嘴角流下来的泪水,决定严格贯彻落实太·祖皇帝的要求: 赵扩@赵匡胤(十大帝王):“谨遵太·祖皇帝之言。我这就派人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