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信:?? 虽然他不认为自己和汉高祖刘邦有什么共同语言,可是,到底是前辈,面子还是要给的: 独孤信:“区区不才,正是在下。” 刘邦@独孤信:“我听李渊称杨坚为七姨夫?看来你们家女儿挺多啊,一门三皇后实在是高!但我觉得还可以再努努力,还有提升的空间!” 这可把独孤信整蒙了,他思来想去,根本不明白还有什么提升的空间? 这宇文氏,杨氏、李氏,北周、隋唐的皇室都是他们家的联姻对象,关系密切,哪里还有提升的可能。 这可真是有力没处使啊! 不过,独孤信脑海中灵光一闪,心头又浮现过一个名字,难道刘邦说的是——武则天? 她称帝后武家也成了皇族,这未必没有联姻的可能性嘛! 她爹叫什么来着? 武士彟? 好像是叫这个名儿。 也不知他出生了没有? 独孤信背负着双手,连连点头,决定发动整个独孤家的力量去寻找武士彟。 咱独孤家虽然出不了皇帝,但遍地都是皇后! 垄断皇族,做皇帝的外公不香吗? 那杨广、李渊,不都是咱的外孙! 现在咱再努努力,争取有一个当皇帝的外孙女! 他越想越觉得可行,正待吩咐下人之际,却看到这样一行字样: 刘邦@独孤信:“我有一嫡子,名为刘盈,年十二。愿聘令媛为太子妃,不知独孤大人意下如何?” 这段话别说独孤信了,就连诸天万界的人们都瞠目结舌,为刘邦的脑回路而惊叹万分。 刘盈:“……” 独孤信:“?!” 你这是在想桃子? 刘盈仁弱平庸,只怕没什么大出息,这岂不是白白搭上我一个女儿? 有这闲工夫不如再仔细挑挑,指不定有更好的姻亲。 你是不知道,自从知道我家出了三个皇后以后,我的女儿有多么抢手哦! 他一时不知该怎么回复。 见他不回答,刘邦当即闻弦而知雅意,又极力向他介绍自家儿子的优点: 刘邦@独孤信:“我知道,你嫌弃刘盈没出息,我也这么觉得,所以才想为他娶个有能力的老婆。你想想,反正他如此没用,以后大汉还不是都交给令媛来治理?” 刘盈:“太尴尬了!jpg.” 刘盈觉得自己大小都是个皇帝,即使是个没什么大作为的,那好歹也是个皇帝。 而今竟然被老爹当着诸天万界的面这么推销,还说他没用、没出息,这实在让他有些无地自容。 北周。 听了刘邦的话,独孤信仔细一想,也是那么回事儿。 汉惠帝一生都活在父母的阴影之下,由吕后总揽朝政。 如果换成自己女儿的话?也不是不可以。 从母亲掌权变成老婆掌权,想必汉惠帝也可以接受的吧? 有吕后盯着,刘盈这太子之位极其稳固,女儿一嫁过去就是太子妃,以后就能顺顺当当的成为皇后。 即使女儿没能顺利生下子嗣,但汉惠帝留下了几个儿子,等他驾崩以后女儿就可以皇太后的身份参与朝政。 不几年,等吕后驾崩以后,大汉该如何发展还不是自己的女儿说了算? 这事儿有搞头! 独孤信@刘邦:“此事……,我倒是没什么意见,但是只怕不好办。不知吕后意下如何?另外,我女儿怎么去大汉位面呢?” 刘邦@独孤信:“她敢?我一言九鼎,她都得听我的!至于怎么穿梭位面,稍后找柳洹问问。现在咱俩先私聊一会儿,商量一下具体细节。” 汉高祖位面。 刘邦缩着身子龇牙咧嘴的,毫无一国之君的威严。 “疼!疼!你这臭婆娘怎么这么狠心?我的耳朵都快让你揪掉了!” 吕后似笑非笑的盯着他,下手毫不留情: “陛下一言九鼎,我都得听你的,哪敢损伤龙体啊?” 刘邦:…… 算了,说到底,这事怪他,没和吕雉提前商量就私自订下了刘盈的婚事。 可他这不是为了刘盈好吗? 虽然这独孤家的女儿有能力、有本事,但她势单力薄的,再加上有刘家分封的诸王看着,她也掀不起大浪来。 外戚窃国的事本根不会发生,反倒是刘盈白得一贤内助。 他这不是怕刘盈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以后找不到更好的老婆了吗! 刘邦揉了揉红肿热痛的耳朵,觉得自己真的太委屈了。 嬴政:“门阀之间错综复杂,盘根错节,一时半会儿根本说不清楚,还是先盘点杨坚的功绩吧。” 柳洹:“好的。” 骄阳似火,巨大的屏幕上缓缓播放着一段视频,柳洹的解说声也如同潺潺流水,流淌进众人的心田: 【众所周知,秦始皇听取丞相李斯的建议,设立“三公九卿”制度,为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开创了雏形,这项制度对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的中央官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秦代,中央为三公九卿,三公分别为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别掌管着行政、监察和军事,其中丞相就是秦代的宰相,在行政上拥有很大的决策权。 汉承秦制。汉代时,为了限制三公的权力,汉武帝启用身边的秘书、内臣,形成了内朝,内外朝的形成,导致相权一分为二。 到了东汉时期,尚书的地位进一步提高,逐渐取代宰相,成为最高的行政官员,并且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尚书台。于是尚书成为了宰相,而三公则沦为了虚职。 三国时期,又形成了中书省和门下省,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 而魏晋时期,则将尚书台改为尚书省。为了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又重新设置中书省来负责草拟、诏令,尚书省又沦为了执行机构。 到了南北朝时期,再次增加了门下省,负责审议诏令,以此来限制中书省的权利。如此,相权就一分为三了。 可以说,秦朝结束到隋朝开始,悠悠岁月,经历了787年,但是所有人都没有摆脱三公九卿制的范畴,都是在这个制度上修修补补,添枝加叶。 而隋文帝登基后取消三公九卿制,将历史演变后的制度整齐划一,建立了三省六部制。 三省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掌握草拟、审议和执行等职责。而尚书省之下设置六部,进行具体的行政工作。三省的形成,就是对相权分化的结果。 到了现代,传统史学界认为: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三大标志之一。 三省六部制中的机构都是用来处理国家事务的机构,并不涉及皇室事务,三省在权力内部相互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