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爱站书 > 未来科幻 > 开局给古人盘点美食 > 分卷阅读107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107(1 / 1)

酱油混合搅拌在一起,一勺一勺浇于生蚝壳中。 一个个生蚝在火炉上烤着,发出滋滋的声响,生蚝肉受热后慢慢收缩,从半透明变得结实又紧致。 看着烤熟了的生蚝,苏轼喜笑颜开,从壳中夹起一块尝了尝,瞬间瞪大了双眼。 这是什么神仙吃法!蚝肉比水煮的更有嚼劲,再配上各种调料后,一颗小小的生蚝肉就成了绝味佳肴。 又细细品了剩下的生蚝,发现似乎蒜加得多一些会更香… 过了几天后,苏轼一早就跟着百姓们一起去海边,高高兴兴的找生蚝去了,午时提着满满一箩筐生蚝回来。 苏过疑惑的看着父亲,这生蚝,难道真有那么鲜美?值得父亲惦记这么久,还要等到了空闲日亲自跟着百姓们一块去找生蚝。 还没等苏过询问一番,只见苏轼熟练的拿出火炉,放上烤网,将生蚝一一劈开,也不假他人之手,都亲力亲为。 又小心翼翼的取出之前切好的蒜泥,一勺一勺挖至生蚝壳中,再加入苏轼秘制调料,一个个生蚝排列至火炉上烤着。 苏过本以为这般复杂的食物,要等许久才能烤好,没想到父亲盯着生蚝没一会儿,洋溢出了笑容,脸上每一条褶子都舒展开来。 听见父亲大声呼唤,苏过快跑过去,苏轼像一个顽童般夹了一块蚝肉喂苏过吃。 都这么大的人了,还被父亲喂饭吃,苏过觉得很羞耻,四下偷偷看了看没有人,最终还是敌不过父亲,将生蚝吃了下去。 吃完生蚝的苏过震惊无比,原来儋州的生蚝竟是如此的美味!生蚝的鲜加上蒜泥的香,苏过只觉得要将舌头都吃下去了。 得到儿子肯定的苏轼,第二日就将蒜泥烤生蚝的做法传给了儋州百姓们,大家对苏轼的崇敬更上了一层台阶。 苏大人不仅学问好,为民着想,居然还很擅长于美食一道,真可谓是全才啊! 儋州百姓们都有些搞不懂,这般为国为民的大才子,为何不将他留在朝堂发挥出更多的才能,而是将苏轼贬谪来千里之外的儋州呢?】 - “可惜了,苏大人若晚生个几年,定能与朕诗画相合,太可惜啊!” 宋徽宗赵佶很是痛心疾首,待他坐稳皇位后,苏轼也已经逝去,若他的那些名画能让苏轼来题词,不失为一种美谈。 不过,这个想法可不能让丞相蔡京知晓… 【苏轼却不知道,生蚝是个高胆固醇之物,发明了蒜泥烤生蚝吃法后,苏轼常让儿子苏过去海边找生蚝回来。 几乎隔三岔五的,苏轼就会烤制生蚝。就如一日三百颗荔枝一般,苏轼一顿也能吃上许多只生蚝。 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导致身体虚弱,苏过请了当地大夫给苏轼看过之后,告知苏轼生蚝虽好,但不可贪食。 贪吃的苏轼又被生蚝上了一课,大夫也很为苏轼担忧,隔三岔五的就要来苏轼家探望一番,叮嘱不可再多食生蚝。 附近百姓们也都听说苏轼吃多了生蚝患了疾,所以他们自发的将附近的生蚝全捡回家,不让苏轼有吃上生蚝的可能。 待苏轼病好后,由于许久没吃到生蚝很是想念,偷偷跑去海边找生蚝,找了许久都没能找回一只…】 - “爹,快出来吧,吃生蚝得疾又不是什么羞怯之事。” 天幕放完苏轼吃生蚝的故事后,苏轼又躲进了房里不肯出门,苏过这回有了经验,按照惯例,父亲定要在房中忸怩许久才会出来。 所以苏过拿来一把小椅子在门口坐着等父亲,手里还捧着一本书,脚边摆着一只苏轼的饭碗。 看完几页书后,时不时抬手敲一下门,嚎上一嗓子例行公事。 【儋州地处海南,海南最不缺的除了海边的生蚝等海鲜,还有树上的椰子! 苏轼学着当地人从椰树上采下椰子,凿开椰子壳后倒出椰汁,发现清凉解渴,还带有清甜,竟是纯天然的饮子。 夏日将椰子削去褐色外皮后,湃于井中降温,待椰子冷却后,凿开外壳就能得到冰镇椰子水。 苏轼父子俩对于新奇的椰子很是喜爱,时不时要凿一只椰子来喝椰子水。 有一日,苏过觉得椰子壳就这样扔了未免可惜,想起父亲以前自制的子瞻冠,就学着也打磨了一个椰子冠。 椰子冠的诞生,果真给因苦夏而身体不舒服的苏轼带来了愉悦,苏轼时常带着儿子制作的椰子冠出门游玩,将当地百姓逗得乐不可支。 这样有趣的东西,怎能不分享给亲人呢?苏过某日神神秘秘的打包了一个包袱通过驿站寄出去了。】 - “苏大人,有你的家书和物品。” 苏辙突然收到了侄儿苏过寄来的东西,以为兄长又有了什么困难,急着回到家打开包袱和书信。 却发现,包袱中啥都没有,只有一顶椰子冠。知晓了来龙去脉后,苏辙难得展开了笑颜。 由于想念兄长侄子,每到不当值的日子,苏辙总会戴着苏过寄来的椰子冠,在市集中走来走去。 百姓们皆以为是新潮流,纷纷购买椰子做成冠来戴,可椰子要等琼州船来才能有,所以一时还成了当地的紧俏货。 苏辙思念亲人的举动,竟在无意间学着哥哥引领了时尚潮流。 【苏轼在儋州的日子是难熬的,改革派之人不断派遣人来观察苏轼的生活,但凡他过得滋润些,总能想方设法给苏轼再制造些困难。 比如不让苏轼住官署,若有谁给了苏轼一个栖身之地,被朝廷知晓后就会被波及贬官。 一番警告之后,没人能给苏轼提供住宿之地,苏轼只得带着儿子家人自己搭草屋住。 苏轼在儋州的日子却也是安逸的,他帮助当地百姓过上了更好的日子,百姓们都对苏轼爱戴又敬重。 待朝廷再来人打探苏轼的生活境况时,相关人员自发将苏轼的生活描述得凄苦些,好打发走朝廷之人。 到了后来,苏轼与儋州百姓们打成一片,经常跟着他们去赶海捞生蚝,年纪大了的苏轼体力跟不上其他男子,就排在妇人后头,倒也能跟上她们的步伐。】 - “啧啧,子瞻兄,你倒是挺不拘小节。” 黄州的庭院中,张怀民本来为苏轼的遭遇揪心不已,怎的一把年纪了还要被贬谪去儋州那等地方。 去儋州之人,据说九死一生都不为过,这可怎么办? 没想到豁达的好友过得还挺好,还跟着小郎君大娘子们一起赶海去了,敢情他刚才是白担忧了。 苏轼也是真没想到,自己以后会被贬去那么远的地方。原本还在彷徨无助,冷不丁的听见张怀民喊着什么郎君娘子的,一时老脸都有些挂不住。 谁,谁一把年纪跟着去赶海了,定不是他苏轼所为! 【本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